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城市更新中的电视报道策略] 怡景城市花苑电视报道
 

[城市更新中的电视报道策略] 怡景城市花苑电视报道

发布时间:2019-03-30 04:26:51 影响了:

  [摘要]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在城市日趋现代性的过程中,不少电视媒体纷纷运用现代传媒的影像手段抢救“老街记忆”,成为替代即将消亡的物质实体和都市居民寻找集体记忆、文化归属感的最好载体。本文认为该主题报道的策略应包括:人文故事化的叙述、日常生活记忆的呈现、现代性与传统的理性审视和多重空间话语的平衡沟通。
  [关键词]城市更新 电视报道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北大学社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媒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及效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空间改造、重构和生产的综合过程。在城市日趋现代性的过程中,不少电视媒体为了不让历史文化名街的文化传统最后只剩一堆苍白文字,纷纷运用现代传媒的影像手段抢救“老街记忆”,记录和表达时代症候,唤起人们慎重思考城市的发展与文脉延续之间的关系,思考城市文化和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定位。许多电视台都以“老街巷”为主题,运用影像化的手段表现古老街道的历史变迁和现实情境。比如湖北卫视的《湖北街区寻》栏目、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的“十大名街”报道、武汉大学学生刘文祥拍摄并获得社会好评的纪录片《汉口汉口》等等。这些电视传媒凭借叙写和想象建构的老街图像,成为替代即将消亡的物质实体和都市居民寻找集体记忆、文化归属感的最好载体。
  但是,在具体报道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有些报道被商业资本渗透,掺杂着过多的商业化色彩,并不是真诚地维护、记忆和保存文化传统,更多的是利用、消费历史文化传统;还有,报道话语的过度精英化,形成现代性规划管控下的话语集中化,即与官方意志相一致的话语表达,从属于现代性规划为中心形成的附属话语,甚至在拆除明显与法律和规划相抵触的街巷时,出现失语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该主题报道的策略应包括:人文故事化的叙述、日常生活记忆的呈现、现代性与传统的理性审视和多重空间话语的平衡沟通。
  一、人文历史故事化的叙述
  老街巷作为一个积淀深厚、多元荟萃的都市空间,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不同人交织制造不同事件,利益诉求、历史拼贴、空间异质,在这一方寸之地频繁呈现。报道时可以将街道空间转化为一种故事文本,作为或者是当作一个事件性过程来描述和理解,回忆老街巷的故事,感受到它的历史厚重,从而建构公众对街巷历史文化的认知。
  叙述的方式可以漫游者的身份亲自参与观察,一如城市行走者用自己的实践将散碎的街道连成有意义的地图,遵循主题相对明确、情节相对合理、线索相对清晰、逻辑相对严密的故事叙事。比如湖北卫视的《湖北街区寻》栏目中的《汉正街淮盐巷 清末的“富人区”》报道,记者像行走者用自己的脚步将街巷转化成空间,向观众介绍汉正街的历史故事。
  另外,也可以采用“知情者”精英角色的访谈形式,通过叙述与街巷有关事件过程的一手资料,将这些街巷赋注动态的、完整的历史事件予以叙述。比如纪录片《汉口汉口》通过武汉著名民间文史研究者陈勇的讲述,发现汉口交通路上隐于商业区的生活书店,曾经被誉为“亚洲的反法西斯文艺宣传圣地”的文化抗战遗址,拼接出武汉抗战时期全国文人同仇敌忾的历史碎片。
  二、日常生活记忆的呈现
  报道中把日常生活当成是第一性的、根本性的表现对象,强调从日常生活出发,回到日常生活,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人,个体的命运常常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再现丰富复杂的当代社会生活,表达普通市民的利益诉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老街巷并不是脱离了各种意义的抽象存在,而是隐藏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比如传统名街汉正街的声景复杂而多元化,典型声景有抬码头搬运们的吆喝声、作坊做工声、板车拖动的刺耳声音、伙计们的大声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等,按照现代性的理念都是可能消除干净的“噪音”,然而,在汉正街,这样的声音却代表着这个特殊的地域,是他们生存的途径特征,是需要保护的声景,它背后隐藏着老街巷所拥有的独特生活的逻辑。
  还有,老街巷的民俗传统仪式产生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流淌居民血液里的文化传承,在代代相传的仪式活动中,老街巷空间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涵义,再现场所精神。[1]
  因此,电视影像中的这些鲜活多样的老街巷市井百态景观,则会成为承载都市居民历史情感的主要文化载体。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观众对街道空间与集体记忆关联性的阐释,观众可能瞥见他或她的童年影踪,还有利于市民的自身身份的提升与象征,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加强人与街巷空间的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发生故事,生成记忆,提供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相互交往的平台。
  三、现代性与传统的理性审视
  传统本身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在报道中,应将视角定位于如何保存老街巷原生态的文化传统,从而引人思考街巷记忆留存的时代命题。比如湖北电视台有一期节目,以一场大火背后的邻里关系的异化为主题,反映传统名街汉正街在改造过程中原有朴实、融洽人际关系的日趋复杂和陌生,反思改造对这一区域原有人文生态的破坏。苏州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个街道改造的专题片,宣传口号是“改造老街”,许多老街正是在经过媒体发掘之后,得到了重视并被“改造”,才被认可。[2]纪录片《汉口汉口》中,汉口有个交通路,1937年底到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武汉是全国的抗战指挥中心,交通路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中心。当时这条路的两边,几乎每家都在编辑出售抗战书报杂志,几代老武汉都记得它是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因为现在修建地铁,百年“书店街”即将被拆,但经过电视媒体的广泛持续关注和民俗学家刘谦定等人的努力,旧址得到适当的重视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道中寻求文化知识分子的话语实践,是保护老街传统的重要话语力量。
  同时,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在报道中,强调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去理解“传统”,即传统和现代的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改造,重新赋予老街巷新的生命,才是重建“传统”的最好手段。反思传统,并不是为了简单保存“传统”,也不是完全抵抗现代城市文明,不能在重现失去老街的报道中,仅仅抽取传统内涵,忽视现实的纬度,老街因为建筑功能的落后、商业价值的低效和色调的不和谐,难以适应城市现代性发展的要求。比如湖北电视台的《吉庆街的新生》节目中,围绕传统与现代性城市协调发展的主题,首先报道了吉庆街的原始、喧闹、脏乱与城市的发展不再协调,最后引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姚伟钧的观点:“传统不是抱残守缺, 民俗文化要有时尚元素。吉庆街应当借鉴台湾小吃街发展的经验,不断推陈出新,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产业集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