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区域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03 04:12:27 影响了:

  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内涵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界定要明确两个问题,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产生了地域分工,也就产生了区域的产业差异。在区域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以专门化、非均衡化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组合;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区域间的生产协作。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可以说是特色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据此我们可以给区域产业结构下一个定义: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是一国总产业结构的子系统。
  其次,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通过产业调整,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效率和产业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在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分工水平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最终使产业结构适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方向和目标是不同的,它的动态性集中表现在一国或地区资源的自由流动,最终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
  综上我们认为,区域产业结构是一国产业结构的子系统,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要落实到区域。而相对于国家的产业结构来说,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和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方特色、非均衡性等特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也是一个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统一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更注重产业的专门化和关联性。除此之外,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一定全靠其自身,与其他区域的产业组成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可能会推动其升级。
  二、国际分工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综述分析
  产业本身就是分工的产物,国际分工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拓展的分工形式,其主要模式从产业间层面到产品内层面,继而延伸到产业内与产品内贸易分工并存发展。产业内分工使得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条的拆分和重组寻找全球最低成本的加工制造环节,同时发展中国家抓住这一时机,着力于发展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产业,形成了这个价值链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根据初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固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静态福利效应、学习效应、市场规模效应等,对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大有裨益。然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比如“国际贸易格局锁定”效应。首次明确提出这一问题的是Krugman(1987),他指出初始要素禀赋会锁定贸易模式,发展中国家会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被锁定于低技术水平的生产。Grossman(1990)、Matsuyama(1992)、Lucas(1993)、Mano(2003)等也认为,贸易会通过模仿、外溢等途径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但是从长期看,开放经济会强化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有比较优势,使之专业化生产技术含量较低、质量较差的产品,从而对其长期技术进步产生抑制。
  基于国际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但同时也会导致区域的产业低端嵌入。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指出分工是一种生产关系,会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贸易分工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实质正是通过产业链条的拆分和重组寻找具有最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的过程。简单来说,分工深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同区域寻找比较优势。直观上,国际分工表现为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布。然而这种价值链条的拆分与重组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低端嵌入效应,即区域经济虽然融入了国际化的分工中,但分工中却由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区占从属地位,处于低收益的价值链低端。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不发达区域被迫从事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环节,再加上区域自主技术能力的提升并不显著,在国际分工中难以实现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被锁定在低端生产环节。
  资本禀赋是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分工会影响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会导致新的产业的出现,对其他不同的产业的投资会导致原有产业结构的变动。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产业资本投入,特别是FDI的迅速增长。与间接投资不同,FDI资本的流动依附于产业分工。首先,FDI通过海外直接注资与后续性追加投资两种方式,增加了当地的资本存量,这一过程既可以增加投资也可以增加储蓄,从而解决了“投资——储蓄”难题。其次,FDI还能刺激当地储蓄转换,将原本闲置或用于非生产性活动的闲置资金重新投入生产领域,从而提高资本质量。从短期来看资本的输入无疑是好的,但从长期看,投资及其利润还是要回流的,会形成一个抽空效应:即随着外资进入而来的是不平衡的利益分配关系,区域的代价与收益往往不等;资本回流,沉没成本巨大;此外大规模的资金撤退还会导致金融不稳定和市场恐慌。
  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生产技术提升。随着产业向区域的转移,技术也会随之转移。虽然发达国家转移的是几近淘汰或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但实践证明,这是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组织管理理念等无形资源的同步外溢与扩散也会影响区域技术的提升,而这主要得益与区域自身条件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技术转移过程中,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经济以及战略利益的考虑,有足够动机“防止”技术的外溢。因此依附国际产业分工转移来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手段,在损失了市场、税收的前提下,换来的却是落后淘汰的技术及设备,更有甚者,由于依附性太高或着眼于短期利益而完全丧失自主研发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区域政府考量的问题。
  基于分工的贸易格局有助于区域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实质上是一种产业间不同部门之间供需结构运动的关系。对一个产业的投资会“诱发”对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投资,这样上一期的投资可以“不经过储蓄等媒介”直接成为下一期投资的“主要潜在刺激力”。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部门之间产业关联效应弱,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部门。通过不断创造短期不平衡,进而对其他部门的增长起着重要的广泛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诱导作用。然而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产业关联问题也会产生,集中体现在下游市场控制与上游生产控制。区域产业被动接受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掌握选择权,要么选择通过控制市场以及相应的供应、销售渠道有效地控制市场和上下游的商品流通,获得较高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更大利润份额;要么选择通过技术与专利控制上游生产,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技术过度扩散,以维持技术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