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独特视窗 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并列举几个
 

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独特视窗 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并列举几个

发布时间:2019-06-13 04:19:57 影响了:

  距今约200年前的1815年,受英国伦敦传教會派遣前往中国传教的米怜牧师和马礼逊牧师,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义,创办了一份中文报刊,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两位牧师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之后的100多年里,传教士们前赴后继,用中文在中国境内兴办了大量的报刊,形成了世界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不过,这一文化现象,长期以来还没有专门的著述对之进行研究。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史》(赵晓兰,吴潮著)一书,作为国家社會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成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传教士与中文报刊的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笔者认为书中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第一,传教士们通过创办中文报刊催生了中国的近代报刊业。
  马礼逊牧师是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他和米怜牧师以及其后陆续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宣教过程中,体會到了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对传教所带来的阻碍。传教士们通常先在澳门落脚,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习俗。然而当他们进入中国内地后。发现费尽千辛万苦学會的汉语在和当地民众交流时几乎无法运用。他们才知道原来在澳门时学的是广东话,粤语地区以外的人们是根本听不懂的。但是,虽然中国方言复杂多样,却有着统一的文字,文字交流完全可以跨越方言的障碍。因此,传教士们希望通过创办中文报刊,以文字布道的方式更好地传播福音。报刊作为传媒业的一种形态,在西方早已广泛运用,并且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运作机制与流程。而中国在当时没有报刊,中国的民众并不知道近代报刊是什么样,应该如何运作。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大量创办为中国提供了范本,在这些报刊的垂范和引领之下,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中国的近代报刊业就此诞生了。传教士们的这一贡献,与他们当年通过创办教會学校奠定了中国的近代教育,通过创办医院建立了中国的西医学,具有同等的历史价值。
  第二,19世纪的传教士中文报刊注重介绍西方近代科技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社會的变革。
  传教士中文报刊创办之际,米怜牧师提出的宗旨是以“阐发***义为根本要务”。但是19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文明发展情况几乎毫无了解,依然视外国人为“蛮夷”。传教士们希望让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从而改变这一看法,因此,随着中文报刊的陆续创办,传教士们在将报刊作为传播***义利器的同时,大量地刊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历史考古,教育卫生、生活情趣的文章,使得19世纪的传教土中文报刊由最初创办时以传播教义为主,逐渐发展到传播教义与传播西学并重,许多报刊甚至基本上以传播西学为己任。美国监理會林乐知牧师创办的《万国公报》,就是这一时期传教士中文报刊的杰出代表,《万国公报》因而成为19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
  传教士中文报刊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之后世界思想理论与科技文化的成果引入到中国,给中国近代的社會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三,20世纪上半叶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读者覆盖面宽,受众针对性强,对民生类报刊产生重要影响。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时的***會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信徒,同时20年代兴起的***會本色运动也“使中国基教徒觉悟到自身的责任,变更了西教士在中国教會的地位”。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发展方向。19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宣传对象更多的是面向世俗社會,进入20世纪后,绝大多数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强调远离政治。关注底层生活。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上海的广学會,它们创办了若干中文报刊,涵盖面非常宽泛,其中有以妇女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女铎》,以少儿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福幼报》,以下层劳动者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平民月刊》等。广学會尤其关注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生活在社會下层的平民阶层,刊物的风格讲究文笔浅显易懂,行文活泼流畅,宣教直白简练。广学會的刊物在中国***徒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这种行文风格也成为当时中国民生类报刊的基本模式。
  所以,《传教士中文报刊史》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介绍传教士们所创办的中文报刊的历史,实际上也勾勒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100多年间,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中国社會的变化而发生的演变,以及中国近代报刊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历程。从这些意义出发,《传教士中文报刊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发展的新颖独特的视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