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胜芳跨鼓老会中的孩子们] 胜芳跨鼓会
 

[胜芳跨鼓老会中的孩子们] 胜芳跨鼓会

发布时间:2019-06-16 04:09:09 影响了:

  胜芳镇是河北省内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镇,距北京100公里,距天津35公里左右。全镇总人口15万多,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9.5亿元。它是一个商业气息很浓厚的古镇,清末民初就已是冀中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仍是北方一座重要的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强镇。同时,这里的民间还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戏曲、音乐(古乐曲和当地民歌)、曲艺(评书、宣卷、各种鼓曲)、舞蹈、傩、武术、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其中南音乐会和胜芳元宵灯会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华北地区罕见的传统民俗文化集中丰富之地。
  胜芳古镇的这些文化遗产多以花会的形式保留下来,这里百年以上的花会有30余档。其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胜芳跨鼓老会,明初随驻军来到胜芳,并在胜芳扎下了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较高的研究价值。1954年当地进行文物普查时曾在该会发现一面明万历年制的大鼓。跨鼓会在清朝曾受过乾隆皇帝的御封,赏赐给该会会众每人一件黄马褂,现在演变成会众身披黄色的鼓带子进行表演。跨鼓表演时需大鼓、铛子和小钹联合表演,其中打钹者为童子,同时伴以舞蹈,表演时“所有演员步调一致,鼓声喧天、响器铿锵、气势雄伟,场面甚是壮观。无论是从音响效果还是视觉效果而言,都堪称民俗音乐艺术中的精品,集中体现了冀中民间音乐、舞蹈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审美特色”。更为值得珍惜的是,历经600年的历史洗礼,且前在中国这种以单锤击鼓的表演方式保留下来的鼓乐已经为数不多了,并且胜芳跨鼓老会的鼓曲保留完整,舞蹈历经600余年没有变化,胜芳跨鼓老会能较为完整地传承至今实为难得。
  然而,就是这么一档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百年老会,前些年在胜芳镇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也面临消亡的危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会中年轻会众大量流失,幸而在2005年前后经过会众和街道上的努力,又有一大批年轻的会众走进跨鼓会,另外请来一些退休妇女学习敲钹。使得这档百年老会重新焕发朝气。但妇女敲钹既不符合礼制也不能把很多舞蹈动作做到位,所以该会近年来频频寻找一批能学习敲钹的少年。2011年春节后会里招收学习敲钹的小学员,当时共有43个年龄在10岁上下的孩子报名,半年后坚持下来的有24人(中断的19人,分别因路途远家长接送不便和个人失去兴趣而放弃),暑假后有两个孩子退出,另3个孩子新加入,到2012年元宵节时共计25名孩子坚持在会学习。学习中,待他们钹舞熟练后,又跟着师傅学习了几十套鼓曲,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各种技艺已经相当纯熟。笔者从2007年开始就坚持跟踪跨鼓会,对于这批孩子,也始终关注,并且有些孩子就来自笔者所带的班级,就是这些孩子,让笔者对“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有了一个新的思考。
  在人会的孩子们身上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刭的变化
  首先,这群孩子进入跨鼓会后学习舞蹈和敲鼓是快乐的。他们自从成为会里的会众后,在每个周日下午两点到四点,去会里和老艺人学习两个小时的钹舞和敲鼓。笔者如果有时间也会赶去看一下。起初笔者以为这些孩子们是被动的和不大情愿接受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的。令人意外的是,这群孩子深深地爱上了这些传统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时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这种民间文化的过程是愉悦的。这让笔者想到了现在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家长只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选择,却从来不去问问孩子的感受,问问孩子是不是快乐的?“文化是向着减少人间痛苦的目标行进。”可是对于那些被逼得趴在琴键上哭泣的孩子们来说,文化带给他们的却是痛苦。而在跨鼓会学习民间技艺的这群孩子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的痛苦和不情愿,他们有的时候也会掉泪,那是因为他们父母周末有事情无法送他们去会里学习,他们为此而哭泣。
  既然孩子们能从以跨鼓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中得到快乐,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不让他们更深入其中呢?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世人们,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住年轻人,应该有这个信心。
  其次,参加跨鼓会有助于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每个周末,会里的师傅不管多忙、不管什么天气,都必到会里无偿教他们技艺,而且孩子们的舞蹈道具——钹,也是师傅们凑钱买的。跨鼓会的这种公益性,和现在兴起的各种收费昂贵的舞蹈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次学习前师傅还有几分钟的“训话”,其内容甚至到了教孩子们怎样站、怎样坐,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对家长、对老师、对社会、对会里的师傅、对师兄弟懂得感激与尊重。笔者有一次参加跨鼓会里的一次小型聚会,发现只有师傅们坐着吃饭,徒弟们都站着等着,待师傅吃完饭被送走后,徒弟们才点菜吃饭。这些礼数正是现在90后和新世纪的孩子们所缺乏的。正因为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了,有的孩子给师傅买来哨子让师傅在集合队伍的时候不用喊了。有的去会里学习的时候给师傅带上一杯水,更多是这些孩子普遍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了。有一次,其中一个叫安如吴的孩子对上周没有去的另一个孩子说“你这周得去会里,并且要一辈子都得去”。很难想象“一辈子”这种有责任感的话语,竟出自一个9岁的孩子之口。
  老艺人为了让这几百年的技艺不失传,无私地传授弟子技艺,他们的这种义举慢慢地感染着孩子们。这些孩子不光学民间文化专心,就连他们的文化学习也很专心,班里的几次期中、期末测评中,学鼓的孩子都名列前茅。他们的文化课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这和他们能够踏实学习是分不开的,而能够让这些孩子心无旁骛地学习,和他们专心学习民间技艺是有一定关系的。
  再次,进入跨鼓会学习后,这些孩子改掉了好多不良习惯。孩子们在周六、周日有大量的休息时间,假若他们不能把这些时间用在有益身心的业余生活上的话,反倒会给他的身心带来危害。譬如他们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网吧网游里。网瘾不就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难以治疗的恶瘤了吗?我们不能全怪网吧、游戏害了孩子,让我们静心地思考一下,现在我们还有多少地方适合孩子们去?对于社会上大多数的普通人,优秀的文化不去占领他们,那就别怪孩子们成为网瘾少年。而跨鼓会作为一种免费的公共文化,正好把孩子们的业余时间从游戏旁拉回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