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普通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9-06-24 17:50:09 影响了:

心理学论文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

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第三,恋爱心理困惑。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

第四,抑郁心理。

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

第五,就业心理困惑。

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

第六,意志不坚定。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

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

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

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

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

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

高分求心理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

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第三,恋爱心理困惑。

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

第四,抑郁心理。

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

第五,就业心理困惑。

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

第六,意志不坚定。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

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

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

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

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

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

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

如何写大学心理论文?

人生的转折与环境的适应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新生走入一个新环境后普遍存在的对现实的种种问题,着重从本质上剖析原因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创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困惑 目标迷失 学习迷失 独立性 依赖性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重要阶段。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

处在人生转折点的上的大一新生,在十几年为之奋斗的大学梦想实现后,人生目标正处于“真空”,理想信念淡薄,此时最容易产生迷惘、困惑、郁闷等消极心态。

这同时反映出大学生内心对强烈的人生目标的追求需要,在这个转折阶段,重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是意义重大的。

刚入大学的第一年,大家在心理上一般都要经历从兴奋到失衡然后调整到平稳这样三个时期。

入学最初 2~3 个月为兴奋期。

基本心态是成为大学生的自豪、得意,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的新奇和兴奋的情绪状态。

接近第一学期期中一直到第二学其其中许多同学有可能会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叫失衡期。

主要表现为失望、失宠。

新鲜感过去,看看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并非像自己想象中的大学那样美好。

做为网络学院的学生更是感到总与冰冷的电脑打交道,未能真正置身于大学神圣殿堂的文化氛围中。

一些同学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中学时代的光彩不复存在,昔日的明星成为今日平凡的一员。

许多同学出现了友情真空的失落感,因缺乏知心的新朋友而思念老朋友。

大约要整整经过一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整和对环境的适应,找到新的心理支点,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与这期间心理变化相伴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不解,如:目标迷失、学习迷失、价值迷失和生活迷失等。

目标迷失 指高中毕业时“向大学进军”的目标,以无怨无悔的苦读寒窗达到了目的,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满意也罢、不满意也罢,新的目标或尚未确定,或尚不具体,或感觉十分遥远,不知道自己究竟去向何方。

所谓学习迷失 指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学们突然觉得不知道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如 何与 老师接触。

过去在初高中学习上得心应手的同学有可能突然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有的同学也许感到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不受人管束,完全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的“自由人”,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独立能力,想依赖或依靠某一个人却依靠不上,产生一种无助感。

所谓价值迷失 ,是指对上大学究竟为为什么,上大学究竟学什么的思考与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时的迷惘。

生活迷失是指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在新的群体中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难以对自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不少同学发出不认识自己的感叹,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商,因为一时难以超越中学时代的自我,在多种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进入大学发生的新变化带来的心理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 上述心理变化和思想困惑几乎是每位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只不过是因个体的差异,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优越感与自卑感的交织 这种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

一些同学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在父母的庆贺、师长的赞扬、亲友的夸奖和同辈的羡慕下进入大学,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

但在新的环境中,面对人才济济的新环境,经过一番新的排列组合,心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平衡、自卑与优越交织在一起的失落与失宠、受挫、焦虑。

另一些同学自学高考失手、失利,幸而总算上了大学,尽管不是很理想,毕竟圆了大学梦,这类同学一入大学内心就很矛盾,优越感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经历了这一矛盾的冲突。

刚入大学把一切想象得十分神秘、十分美好,“优雅的环境、博学的师长、紧张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厚藏书的图书馆,应有尽有的现代化的设施和仪器”。

当自己真正置身于现实的大学之中时,就会发现现实的大学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同学间个性迥异,不易相处;师生关系不像中学那样密切,与任课教师接触机会较少,等等。

特别是当前在办学条件上出现一系列问题,都与理想化大学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同学不免产生失望感,发出“走对了大门,走错了二门”的埋怨情绪。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大学时代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与大学生活的特点都促使同学们不断增强独立意识,遇到问题强调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期望形成独立人格,尽早实现自我价值。

但大学生毕竟只能算是一个准社会成员,经济上尚未真正独立,不得不依赖家庭,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真正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境又不知如何独自去处置,不得不求助于父母或师长。

这类矛盾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以上新矛盾、新冲突,是对刚上大学的新同学身上存在的“盲目自信”、过多的“理想化”和“依赖性”的否定,在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

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

生活中的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是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讲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就要从我们的老祖宗谈起。

《圣经》之《旧约创世纪》篇讲了上帝造人的故事。

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白天和黑夜。

第二天,上帝说:“要有水,要有空气,把水分为上下。

”于是,有了空气,有了天空。

第三天,上帝说:“天下的水要汇集在一起,让大地祼露出来。

”于是,有了陆地和海洋,还有了花草树木,世界初步形成。

第四天,上帝说:“我们还缺少光明的天体。

”于是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第五天,上帝说:“水要更多地蕴育有生命的物质,要有雀鸟在天空飞翔。

”于是有了鱼和鸟类。

第六天,上帝说:“要有动物诞生。

”于是有了动物。

上帝又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一个人,让人主管一切,成为万物的主宰。

第七天,上帝累了,于是休息。

就有了现在的星期日。

当然现在很多国家实行双休日,这大约是上帝没有想到的事。

上帝给他造的人起名叫亚当,后来怕他寂寞,又造了一个女人,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造了一个乐园,让亚当和夏娃住在里面。

园子里有各种珍珠玛瑙,奇花异草,还有一棵分辨善恶树。

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你们可以随便动,但就是不能吃这棵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

亚当和夏娃在里面的过得非常快乐。

但是夏娃看到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又红又鲜亮,非常想尝一尝。

后来蛇对夏娃说,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非常好吃,而且吃了以后可以增长智慧。

于是夏娃忍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让亚当也吃了。

上帝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于是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他们来到大地上,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祖先。

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因此他们的一些心理人类都具备,而且表现得更加复杂。

下面我们先来谈一谈他们偷食禁果的心理。

禁果分外香,禁果格外甜。

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禁止做的事,人们越想做。

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人们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

比如马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大家都想挤进去看看。

有后来的,没挤进去,光听里面的人议论纷纷,“哎,真惨呀,给压成这样。

”“可不是,看样子是活不成了。

”他一着急,喊上了:“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哥哥。

”这一声还真管用,人们马上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下躺着一头驴。

还有一天,人们在街上走着,看见有几个人抬头看天,好长时间,一动也不动,于是人们都开始猜测,看什么呢,飞蝶?UFO?一会儿,人越聚越来,都这个模样,往天上看。

后边的还一个劲问前面的,看什么呢?我怎么什么也没见?前边的说,我也不知道,我再问问我前面的。

一个接一个,问到了最初的几个人。

这时其中一位开始把头低下来,嗯,这下好多了。

等他一回头,吓了一跳,后边好几百位,都在往天上看呢。

他还奇怪了,这是怎么回事?正好后面一个接一个问到他这儿了,我们都看你这么长时间看天,一动不动,到底看见什么了?这位一笑,真是不好意思,刚才走着走着,突然鼻子流血了,一时止不住,只好仰头。

这就是人们的好奇心。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药》,对看客做出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18世纪中叶,法国农学家岶尔曼利用此引进了土豆。

当时,宗教把土豆叫做“鬼果”,农学家把它叫做“穷果”,医生把它叫做“毒果”。

在广告中也可以利用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皇冠香烟为开拓东南亚市场,煞费苦心。

“吸烟有害健康。

不准吸烟,尤其是皇冠牌香烟。

”有一家小店的门口立着一个大桶,外书四个大字:“不许偷看”。

可是旁边没有任何不让人看的措施。

很多人路过此地感到很纳闷,什么东西不许偷看?过去一看,里面还有字:芬香啤酒,与众不同,每杯五元,欢迎品尝。

于是人们在大笑之余都想进去品尝一下与众不同的啤酒。

禁果分外甜还因为它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朱效应。

我国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发生过很多这样的悲剧。

因为社会当时刚刚开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

青年人开始要求独立,要求自主。

父母越不同意,越要在一起,甚至离家出走。

反而加速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结果婚后才发现对方的一些缺点。

“未成年人禁止入内。

”越禁止,他越想进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不让我看。

所以我认为对学生也应该少禁止。

少一些条条框框。

当然,有一些必须禁止的事,但要给大家讲清道理。

比如说桌上有一瓶液体,你如果说:“禁止喝。

”肯定有人会趁你不注意,偷偷地喝上一口,尝尝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而如果你说,“这是一瓶有毒的药品,大家不要喝。

”相信大家听了你的话,就没有人想再尝尝毒药是什么滋味了。

我们都是明白事理的。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写过一部教育名著《爱弥儿》。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他的惩罚观。

自然后果法。

公园草地,原来是“严禁入内”,现在用语都文明多了,客气多了。

“小草正在休息,请君足下留情。

” 美国某段公路屡屡发生交通事故,警察写了大量的标语,“严禁超车”、“禁止高速行驶”等等,可是都不管事。

后来写了这样一个标语,“开慢点,忙不过来了。

------棺材铺”结果交通事故大大减少。

有一个同学找...

大学心理论文怎么写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

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

本科心理学论文开题

题目不要过于的大最好小一点的 做个提纲在自己找内容扩充 成瘾是人类活动中复杂而又令人费解的一种行为模式,对成瘾行为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课题 。

不同的学科对成瘾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生物学,都对成瘾行为有自己的理论分析和操作模式。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成瘾行为的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都从生物学角度以关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心理因素在成瘾行为中所起到独特的作用,本文就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认知主义 、人格素质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成瘾行为进行归纳分析。

1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1.1 精神 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d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 ,遵循的是享乐原则。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学者认为,药物成瘾者要从药物中寻求 “享乐”的感觉,以使得自己心理踏实,适应环境。

克里斯特尔 (Krys-ta1)和拉斯金 (Raskin)在 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 自我不足的人格中,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

”成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对于生活中的请客威胁缺乏警惕,如对药瘾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冷静处理,摆脱困境;追寻人格发育史发现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爱护,缺乏自尊心、责任感、理想和抱负,有过多的愤怒、仇恨、自暴自弃,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

1.2 精神分析的性发展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来支配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比多 (1ibido)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 常驱使人们去寻找快感。

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 生育为目的成熟的两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的愉快和友谊。

Fred曾经指出,对成瘾者而言,毒品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

Rado称药物滥用是一种 自恋障碍,是“对天然自我结构的人为的破坏”。

当药物作用减弱后,用药者的抑郁情绪便会再度出现,与用药引起情绪高涨形成鲜明对比,个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用药渴求。

此时,自我形成了药物的奴隶,只好继续用药。

一般认为,“阴胜阳衰”的家庭 (即家庭中以母亲为主,而父亲处于被动地位,缺乏阳刚之气)易于培养出滥用药物的子女。

Savitt发现,药物滥用者大多性欲缺乏,多数成瘾者都可引出潜在的乱伦欲望,用药使性欲受到抑制,使其进一步退行到生殖器阶段,只视哺乳及进食为第一需要。

2 行为主义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2.1 强化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

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

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 ,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欣快感,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

而停用成瘾物质所引起的戒断症状,痛苦体验的出现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素或负性强化作用。

为了缓解焦虑,驱除戒断反应,逃避这种惩罚,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强迫觅药而避免戒断时的痛苦则产生间接的阳性强化作用 ,直接与间接的阳性强化协同形成一级强化。

除了成瘾物质的强化作用外,社会因素也有强化作用,形成物质依赖的情景和条件也可形成环境 上的强化作用,即二级强化。

依赖者受接触到的周围人群的群体心理影响,更可构成社会性的强化.促使物质依赖更加顽固,如参加吸毒团伙,取得了情感上的交流,一起干违法的行为取得了经济效益,吸毒的环境 ,工具等都会强化行为。

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

这两级强化作用的叠加遂使人的行为固定,从而形成物质依赖。

2.2 条件反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从生理学学习和记忆原理得出,“心瘾”的形成是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等执行的联合型学习过程 。

刚开始吸毒时,毒友、吸毒的环境 、工具等刺激都是一些无关刺激 ,吸毒时则伴随这些刺激产生独特的欣快感。

长期吸毒后上述无关刺激与欣快感反复同时出现,变成了条件刺激,吸毒者表现为吸毒成瘾后一见 到毒友、吸毒环境、烟具、注射器、 矿泉水等条件反射性引起对吸毒的欣快感的回忆以致于产生强烈的觅药渴求。

由于上述操作式条件反射是通过反复操作,通过激活大脑内源性奖赏系统来完成的,所以吸毒成瘾机体的记忆表现为三级记忆 ,大脑皮质可有局部增厚,而这种 “心瘾”可谓是刻骨铭心 的。

3 社会学 习理论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心理控制是 Rotter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

谁有心理学论文发给我一篇

斯宾塞说过:“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大学生群体不但作为时代先进群体的代表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中流砥柱。

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正确引导!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受到社会的迫切关注!据一项全国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因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

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学论文方向】求一篇1500字左右的心理学小论文

古人云:“开卷有益”。

常读书和常思索,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您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您眼里瞅来便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

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

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

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互相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互相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索。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现象和规律。

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全部应当有准确的理论往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要增加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

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增加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

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

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

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便必须明白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

所以我们教师要晓得学生认知本事、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

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

教师必须晓得并理解课堂教学的普通过程。

课堂上的任何教学办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要。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便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

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

可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自己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便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

学会全面地往洞察全部,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往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往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逻辑本事、表达本事、思辩本事、交际本事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相当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

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本事,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没智慧,知识本身是没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自己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办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相当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