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系统思考的例子【对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
 

系统思考的例子【对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7 04:01:12 影响了:

   [摘要] 世界一流大学通常赋有各自的办学特色,从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看,“综合化、研究型、开放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普遍方向。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国内的基本情况,创办我国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大力建设前沿、综合、创新型学科群;发挥大学校长的领军作用;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人本”管理;积淀、创造充满生命力的大学精神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学科建设 校长 管理创新 大学精神文化 人才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源泉;世界一流大学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导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对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意义重大。
  2009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利用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的ESI(专门收集和反映世界各国22个主要学科的论文被引情况的权威检索工具)和DII(德温特专利创新引文索引检索数据库)研发了《2009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版》,其科研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科研生产力(论文发表数)、科研影响力(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次数、进入排行学科数)、科研创新力(专利数、热门论文数)和科研发展力(高被引论文占有率)。其公布的排名显示,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中国大陆进入前200名的大学有北京大学(155)、清华大学(156)和浙江大学(165);进入前300名有南京大学(266)、上海交通大学(26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68)和复旦大学(282)。根据以上数据和总体形势,针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五点思考。
  一、大力建设前沿、综合、创新型学科群
  2009年世界大学学科分布表(部分地区)
  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很难做到所有的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一般情况是只要在一个或几个学科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那么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特色,而且特色发挥到极致。
  然而,从世界一流大学(如排名前10)学科分布来看,它们的学科都很齐全,并且多数学科的影响力很大,而并非只注重少数学科的发展,且整体朝着综合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方向发展。从中国地区大学的学科发展来看,排名靠前的大学学科发展门类也比较丰富,学科体系较为齐全。因此,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发展一定要朝着立足优势学科、保重点学科、创新新学科的方向发展;以国际前沿发展学科为目标,按照市场化的需求,建立一批理、工、商以及人文相结合的学科体系,确保学校发展的整体架势,在综合权衡中找准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所在,以带动建立世界一流学科群。
  二、发挥大学校长的领军作用――从“科学家”到“管理者”角色的转换
  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大学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遍认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素质:极强的管理才能、赋有战略眼光和先进的治校理念;始终把争取资金作为自己重要的任务;在重大事件上把握方向。因为校长的本职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学校的治理与经营,校长需要做好富有战略眼光的校园规划,引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要为学校发展开拓丰富的资源,争取充足的财源;要具有“伯乐”的眼光,并为人才引进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具有领导力、号召力和魄力,能激励广大师生共同创建一流大学的动力,从而成为大学发展的领军人物。
  很多著名大学的校长都毕业于一流大学,并在这些学校担任过教授,都是各自学科的著名专家。比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体悟这所大学的发展方向、运作方式、改革重点、理念以及精神文化,同时,他们本身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塑造了自身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更适宜其带领一所学校以一种更为快捷的方式走向世界。然而,大学校长由“教授”向“管理者”角色的转换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他们需要转换自身的思维方式:在学校管理上,他是一个统筹者、规划者、改革家;在资金筹集上,他是一个游说者;在对外传媒里,他是一个演说家;在应付政务中,他又是一个政治家……因此,大学赋予校长诸多神圣的使命,他需要在各种事务中轻盈地“转身”,恰如其分地交替扮演好各种角色,才能应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任务,实现从“科学家”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
  三、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人本”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一流的管理,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规章、条例和章程,它们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执行力,最终形成依照规章办事、依法办事的习惯和高效能处理问题的能力。
  创新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它的制定要听取全体职工的意见,并随着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一旦规章制度制定成文,就要赋予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遵从;其次,要引进企业新型管理机制。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先锋和最敏感的“地带”,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一定具有某种极强的生命力和再生性。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要让自己的管理者“走出去”,吸纳、借鉴其他单位管理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引进创新性的管理机制,创建大学管理的良性发展途径。第三,“再造”新式管理队伍。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者一定是高素质、高水平的,好制度没有高水平的人来执行只能沦为空谈。提高全体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教育培训,设立全体管理人员的考评体系;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其发展创造良性的考核、晋升途径。同时,抓好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从而形成一支精干高效、服务优良、作风正派、办事快捷的优秀管理队伍。
  创新管理机制并不意味着降低管理人员的待遇,增加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增强惩罚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同时意味着管理要实现“人本化”,也即,在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把人的价值放在首要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为社会输送一流的人才,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因此,“人本”管理,首先,意味着“不但要在学术上发挥专家、教授的积极作用,在管理上也要发挥专家、教授的积极作用,把以前那种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转到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意味着必须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人本管理意味着高层管理者要学会“抓大放小”,对于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其作出审慎决策;对关系学校基本建设、管理方面的大问题把握好力度。而对于一些管理中的小问题、小事件则需要学会“放权”,增强庞大基层管理队伍的决策自主性、灵活度,建立个人岗位责任“自负”制度。
  再次,人本管理意味着管理要从广大管理队伍的切身利益出发,提高管理者的待遇,建立长效激励制度,为管理者的合理晋升提供畅通的渠道,让广大基层管理者拥有一种“岗位认同感”,增强“自我职业认同感”,从而为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积淀、创造充满生命力的大学精神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所“伟大”的大学,“‘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言,既要挑战世界,又要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
  回顾古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精神文化是一个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传承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衔接现在与未知的桥梁,是孕育灵感与智慧的摇篮。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卓群超越、学术自由、创新精神、服务精神和人本关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卓群超越。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脚踏实地、勤奋苦干,更重要的是它卓而不凡,富有战略眼光,能迅速洞悉世界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前沿,拥有超越时代和已知的独特视角,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
  2.学术自由。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曾经强调,“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发展下去,就是因为它倡导学术自由”。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激烈交锋期,从而形成了诸多具有巨大价值的思想成果。因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学术上要实现自由、开放,能真正做到“兼容并包”,推动科学研究的繁荣与不断创新。
  3.创新精神。创新不但体现在意识上,更体现在制度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创新就要先学会批判,只有在批判中才能不断明确学校发展的障碍与阻力,才能明了革除阻碍学校发展障碍的目标,最终形成创新的氛围,加快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
  4.服务精神。追根究底,大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因而,大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服务机构,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精神和办学理念。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在社会上代表着一种服务的理念,在内部管理上更是将服务精神发挥到极致,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科研是其一贯的追求。服务好学生,才能培养未来世界优质的“社会精英”,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服务好教师,才能吸引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大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服务好科研,才能推动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始终稳居世界一流大学地位。
  5.人本关怀。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做到了“以人为本”的,因为只有一所大学真正关怀人、尊重人,才能吸引众多的人才为大学发展作出持久不懈的努力,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在重“考核”轻“关怀”的大学体制中,“人成了考核机器,成天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考核表格和考核体制中无法自拔”。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要留住人才,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抑或后勤人员,只有做到从各个层面关怀人,才能激励各个层次的人为学校发展“开足马力”。
  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摆脱“桎梏”,灵活应变
  “大学如果能在变与不变之中取得动态的平衡,对于在哪些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引领变化,在哪些方面应该坚持传统保持不变做出正确判断,就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永生。”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诸多要求,如果大学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遭受淘汰的厄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定需要不断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大学与市场的接轨,适应现时代和未来社会的新要求。适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明了人才培养的区分定位,树立社会对人才的认同度,同时摆脱人才培养的资金、地域限制,以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灵活应付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是走在未来社会发展最前沿的人物。现代社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新型领域、产业变更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不可忽视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绝不可能是绝对的单一,而是向复合型、综合性、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迈进。
  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努力在新时期、新环境中探索适合人才发展的新道路。大学与研究所合作办学、国内外大学合作培养、创办新型实验班、学科交叉培养等,都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途径。在现时代背景下,这种培养模式具有极大的意义,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将有力改变传统的院校独立封闭培养的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具有灵活的头脑、开阔的视野和瞻前的眼光。
  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是多元化的,本、硕、博培养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学生需要有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市场敏锐洞察的脑力和创新动手能力,他们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并在市场中寻找可获发展的新空间。硕士培养的目标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以市场和以学术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硕士生需要在加强本科学习的基础上,综合培养自身的多方面素质,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灵活把握发展的脉搏,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以学术为导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定位则基本相同,他们将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主动力,他们都拥有一流的头脑,具有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的基本精神,能够始终走在世界学术的前沿阵地,引领社会发展的主方向。
  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力争摆脱资金和地域的限制,化“桎梏”为前进的动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会遇到诸多困难,资金就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一个大学越有钱,它越有条件办得更好,除非它缺乏合适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环境。”顾秉林教授指出:“根据中国实际,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各校年度科研总经费不应该低于10亿人民币,其中从国家获得的科研经费不少于8亿。”因此,从我国各大学的现状出发,光靠政府拨款难以解决学校发展的资金缺口,另外,个别高校获取政府资助的资金额远远超过其他名校,这造成了高效发展的两级分化,导致不能获得政府高额资助的名校发展越来越困难。因而,拓宽资金吸纳渠道,争取各个方面的资源,如创办校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积极获得校友及私人企业资金支持等将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资金筹集的主通道,同时,要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我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因此,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要摆脱地域限制,这主要是指处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大学。处于欠发达省份的名校往往在人气、招生、就业、资源,获得政府资助与关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的名校则“得天独厚”,拥有以上优势。要改变这种不利地位,就需要摆脱地域的限制,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如将自身的优势(如科研水平)发挥到极致,同时拓展新的发展地域,如在大城市开办新的培养基地。可将一些新开办的学科和有条件转移的学科转移到新基地,以高额资金投入创造软硬件环境,吸引海内外顶端人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各方面支持,充分发展好新基地,建立学校的良好声誉和提高学校知名度,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的地域重心转移,打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域限制。
  总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学习海内外各个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在结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加大改革力度,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国际发展与国内的关系,在决策最优化的基础上,革除学校发展的瓶颈,为快速、稳妥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9,(6):27-28.
  [2]高福廷.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认识[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叶桂芹,袁本涛.大学校长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伯克利的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
  [4]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1,(7).
  [5]王大中.关于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问题[C].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7.
  [6]丁学良.何谓世界一流大学[J].高教观察,2008,(3).
  [7]郭永刚,罗新宇.哈佛校长萨默斯:让最佳思想家 聚在一起[N].中国青年报,2001-03-28.
  [8]李海燕,乔东.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文化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
  [9]翟亚军,王战军.理念与模式――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
  [10]顾秉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