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数学课怎样探究更有效】 探究课数学初二
 

【数学课怎样探究更有效】 探究课数学初二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4:18 影响了:

  自主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操作、尝试、交流、实践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如何,重要的是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关键是教师引导。没有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相机引导,探究活动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一、素材――“形”“神”兼备
  素材是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好的素材能激发学生探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有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应当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在活跃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收获实效。
  但是,素材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如果它不能与学习内容这个“神”有机地结合,不能有效地服务教学内容,再好的素材,也是画饼充饥。
  反思课改走过的历程,我们心情不觉得有些沉重。一些课为了追求花样形式,机械地套上情境、兴趣,牵强附会于联系实际,过分地强调生活来源,形式化比较严重。而真正作为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的本质内容却被弱化。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形”与“神”相分离,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片断1]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多媒体上显示不是平均分的分饼情境图。
  师:如果把一块饼这样分给两个人吃,合理吗?
  生几乎异口同声:不合理。
  老师表示赞成,忽然,一生举手。
  生1:老师,这样分合理,大人吃大块,小孩吃小块。
  师:不错,你真会动脑筋。
  生2:不对,大块的给小孩吃,小块的给大人吃。
  师:你真聪明,说的也有道理。
  生3:如果两人一样大小呢,这样分就不合理。
  这时,学生像炸开了的锅一样,议论纷纷。
  教师的原意是引出平均分问题,由于不当的提问,引发了一番争论。生活中,由于存在着像主人与客人、爱吃饼与不爱吃饼,大人和小孩等现象,分饼并非都是“平均分”才合理,引发歧义就很正常。显然,生成的这番争论很吸引人的眼球,但“分饼”事件本身并没有“数学味”,也就是失去应有“神”,偏离教学目标,再多的讨论也无济于事。当课堂意外生成之后,教师要迅速地作出判断。对事件是进行“放大”还是“缩小”,要机智地作出应对,使教学回到培养学生素质,发展能力正常轨道上来。
  二、问题――大小适宜
  自主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形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怎样的提问才高效呢?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在良好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要提供合适的问题时空。既不能问得过细或肤浅,使学生对所提问题感觉乏味、无趣,也不能问得太宽太泛,找不着边际,无从下手,迷失思考方向。高质量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需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研究学情。从“教”的层面上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起点,知识的纵横联系。从“学”的层面上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基础、难点、能力等学情,把握现实起点。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提出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片断2]
  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
  课件演示:小兔在大树林迷路、天黑还没走出大树林的动画情境。
  师提问1:小兔只记得外婆家在树林的北边。你们有办法帮小兔辨清方向,找到北方吗?
  生1:看太阳,太阳从东边升起的。
  生2:看树头的年轮。
  生3:看北极星。
  生4:用指南针辨别。
  师提问2:你们真不错,用这么多方法帮助小兔辨方向。除了北,你还知道其他方向吗?
  生:东、南和西。
  师提问3:(指着教室已贴上东南西北的墙)教室也有东南西北,请你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墙上各有什么物体?
  生1:东面有黑板。
  生2:南面有宣传画。
  生3:北面和南面有窗户、窗帘。
  师提问4:请认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发现了什么?
  ……
  这个片断中教师提了四个问题。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1、2个问题是合适的。“东南西北”虽然是一个教学难点,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并不是一张白纸,对诸如“太阳东升西落”、“北斗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等现象,对东南西北也已有所了解,只是不够系统而已。提出“帮小兔找方向”等问题既有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思考性。第3个问题“请你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墙上各有什么物体?”思维空间过小。因为教师怕学生不能正确认得教室的方位,事先在四面的墙上贴上东南西北,以致学生不要通过多少思考就可以说出物体,其实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第4个问题“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发现了什么?”原意是让学生自主找出东南西北具有相对性。这样的问题过泛,有点不着边际。能发现的问题很多,教师不作适当的铺垫和引导,要二年级的学生马上发现其相对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所需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提问需要斟酌与改进。
  三、过程――曲直有度
  所谓“直”,是指教学过程一切按教学预案进行,不出任何的意外,反之就是“曲”。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喜欢“直”而不喜欢“曲”,使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片断3]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
  师:请你们拿出小棒(教师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同桌合作,一人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一人填表格。
  生汇报:
  师:是不是任意三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三条边,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任意两根和比第三根长,可以围成三角形。和更短,就不能围成。
  生2:两根之和与第三根一样长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小结: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问题,很值得学生探究。但上面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学生按老师设计的表格填写后,不要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得出这条规律。太“直”的路径,这意味着学生在探究时未能经过深层次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
  [片断4]
  改动后教学。
  探究1:拿出一根塑料管,将塑料管任意剪成三段围一个三角形。
  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1:我剪成的三段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剪成的三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探究2:将操作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学生作品作进一步研究。
  师:这三根小棒肯定搭不成吗?
  学生演示
  生: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两根小棒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
  探究3:猜一猜,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多长时,就能围成呢?
  生猜: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能围成三角形。
  生猜: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比第三根小棒长,能围成三角形。
  师: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桌每人拿一根吸管,合作完成这两个实验。
  而改动后,一波三折,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围不成?”引起探究需要,再通过动态演示两根小棒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长度之和比第三根小棒短”,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通过操作测量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这一事实。在这活动中,曲曲折折,层层推进,不断“引人入胜”。因此,设计探究活动要曲折而有效。
  当然,教学过程并非就是“曲”比“直”好,也非为求“曲”而曲,无病呻吟。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处理。
  自主探究的问题是课改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探究更有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实践作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责任编辑:陈志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