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怎么对待冷暴力 [论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及对策]
 

怎么对待冷暴力 [论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2-03 04:19:11 影响了:

  【摘 要】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隐性的“冷暴力”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受到的关注程度较低。然而,校园“冷暴力”所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需要从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等方面来改善这种状况。
  【关键词】教师 校园“冷暴力”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93-02
  
  一 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1.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涵义
  校园“冷暴力”是指教师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对学生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实质是精神暴力。具体来说,它是指教育者以人际环境为手段,多用言语上的羞辱、谩骂、歧视、高度排斥等手段,通过增加学生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距离,给学生造成一个充满巨大压力的人际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孤立和冷漠的状态,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
  2.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第一,冷漠型。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有些则经常在班级内调皮捣蛋,还有些故意和老师作对,老师可能在进行了一番努力后发现成效不大,于是慢慢地无视这些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漠不关心,表情麻木,放任自流,不予以最基本的关心和帮助。
  第二,教训型。有些老师脾气暴躁,一遇到学生做了一些不符合规范或是违背其意志的事情,往往先进行一通教训,他们习惯于发号施令,令学生感到一无是处,甚至是惶恐不安。
  第三,威胁型。有些老师动不动就威胁一些成绩不好或是调皮的学生,如领回去见家长、带去见教务主任等;考不好就别来上学了等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威胁。
  第四,嘲讽型。对成绩不好的、经常违纪的、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违背老师意志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
  第五,孤立型。通常指老师对一些看不惯的学生进行某些不公正的孤立,如不让参加一些活动、不让社团接纳他们、不允许其他同学与其玩耍、让他们独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或角落等偏僻的座位上等。
  第六,控制型。有些老师控制欲强烈,需要学生百分百听从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严密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发现异常则表现得异常火爆。
  二 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
  1.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导致校园“冷暴力”的产生
  自我效能感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对自身的能力也很有信心,等其真正进入教师这个行业,才发现以前的一些想法是如此的天真和幼稚,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对一些学生不起任何作用。逐年下来,教师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因此教学积极性大打折扣,耐心和热情也逐渐消磨殆尽,于是不自觉地便用校园“冷暴力”来对待学生。
  2.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校园“冷暴力”的产生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小学教学仍然是一切围绕着高考在转。无论学生在其他方面是如何优秀,但在学校中,分数代表一切。于是,教师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同时也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在耐心和热情逐渐被冰冷的现实所消解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天平偏向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那些成绩较差者和违纪的“差生”则不自觉地运用“冷暴力”进行打击。
  3.师生间的沟通障碍导致校园“冷暴力”的产生
  有些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本身不注意教育方式,并且对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为讽刺挖苦学生,打击一下会使他们感到羞愧,从而振作起来奋发图强。然而,无数鲜活的事例说明,现在青少年学生的抗压能力普遍较差,因为老师一句偏激的话或一个蔑视的眼神,从而做出极端行为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在批评学生抗压能力脆弱的同时也应反思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就有权利侮辱或是歧视学生吗?有些老师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所以也就没有流畅的师生沟通渠道,导致了这些教师将校园“冷暴力”运用得炉火纯青。
  三 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危害
  1.校园“冷暴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某些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叛逆心态,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令老师感到头疼的事情。如故意违纪、早恋以及有意识地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这些既可能是学生的个性使然,又有可能是出于特定的春春叛逆期,故意和老师作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老师便一棒子将这些学生打倒,认为他们是“问题学生”、“不良少年”而加以粗暴对待。或对他们冷嘲热讽,或对他们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抑或对他们进行威胁打击等,致使那些本来就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加讨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所剩无几。
  2.校园“冷暴力”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有些学生学习天赋本来就不是很高,但他们也曾努力,可是却一直收效不大,成绩总是在班级的后面徘徊。于是,有些老师便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的“唯成绩论”,把学习不好的学生安排到班级的小角落里,根本不顾及他们的感受或是对他们进行言语侮辱。
  3.校园“冷暴力”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形成不良人格
  对学生实施的“冷暴力”完全是一种非理智的精神上的惩罚,不仅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毁了学生的信心,还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造成了他们的自闭心理。学校“冷暴力”对学生性格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孩子在高压下往往选择回避问题,不敢与他人交流;另外一种是“爆发性人格”,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威胁。
  4.校园“冷暴力”可能会导致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长期在校园“冷暴力”的影响下,心灵慢慢变得麻木,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就会通过逃学或辍学的方式接触社会。然而他们毕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丰富,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所引诱,从而进入那些不良的团体中,在不良分子的怂恿下进行偷盗、抢劫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这样不仅给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危害,而且也害了自己,花季的年龄很可能因此而在铁窗中度过,一生可能就此完全断送掉。
  四 避免我国中小学校园“冷暴力”的对策
  1.教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去感化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你在处理儿童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孩子都有善良的去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儿童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每个教师应该用博大的胸怀、深沉的爱去容纳学生成长中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成长需要激励,发展需要爱抚。教育的原动力是爱,爱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
  2.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拥有健康心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帮助学生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学会坚强。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例如,学习上的差生表面上不热爱学习,也讨厌教师和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漠视更会强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试着转换一下自己的态度,耐心地找他们谈谈话,看看他们有哪些困难,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
  3.国家应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的约束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但由于教师在实施校园“冷暴力”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而校园“冷暴力”还没有纳入法律约束的范围。为减少或消除校园中的各类“冷暴力”,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对有关校园“冷暴力”行为的监管,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约束、制裁校园“冷暴力”的行为。
  4.社会应加强舆论宣传力度,监督并及时披露校园“冷暴力”现象
  媒体和社会的力量应对抑制校园“冷暴力”的产生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大家都看到校园“冷暴力”的危害。使大家从心理上真正地了解校园“冷暴力”,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反对校园“冷暴力”的氛围,为学生稚嫩的心灵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2]石猛、王树青.关注学校冷暴力――从一个退学女生说起[J].中小学管理,2007(05)
  [3]胡雯、彭熠.对校园“冷暴力”的热关注[J].科教导刊,2010(7)
  [4]陈兰芝.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庞远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