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海棠花开免费 民族教育花开灿烂
 

海棠花开免费 民族教育花开灿烂

发布时间:2019-03-30 04:09:24 影响了:

  60年前,凉山州的民族教育几乎一片空白;60年后,凉山州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快速起步……承载着凉山未来的希望,凉山州民族教育花开灿烂。  凉山州,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千百年来,只有少数人掌握着文化知识。
  一个甲子的时间,凉山州经历着“一步跨千年”的巨变,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纳入了全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目标,凉山民族教育蓬勃兴起。
  2012年8月,本刊记者踏上这片火红的大地,感受民族教育的巨大变化。
  一个村小的变化
  特西村中心校位于美姑县井叶特西乡。
  吉巴莫阿英是学校5年级的语文老师,她还有个汉族名字,安正英。安老师已经在这里教书5年了,明年她将送走这批5年级的学生。
  时间对于安老师如白驹过隙。5年来,学校规模设施的变化、家长思想观念的变化、学生数量质量的变化,学校的一切改变都让安老师记忆犹新。
  那时,这里还只是一所条件简陋的村小,雨天不挡雨,酷暑遮不住,加上教师教育质量不高,许多学生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送来的孩子大多9岁才上一年级。
  改变办学条件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将村小拆掉修建特西村中心校,让学生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成为了所有老师多年的心愿。
  安老师回忆起第一次走进新课堂时的感受,用了“激动”两个字。她说:“学校新修起来以后,学生的上课热情都高了很多”。冷马尔天是安老师班上的学生,瘦小的他刚上完了计算机课,也许是对外面的世界还有着太多的陌生感,当记者询问他喜不喜欢上计算机课时,冷马尔天那被紫外线晒得黑黝黝的小脸变得红红的,羞涩了片刻,他小声地回答:“喜欢,但是以前都没有见过计算机”。
  现在学校开设起了语文、数学、音乐和计算机教学,虽然只有四门课,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和认真劲儿比过去高了很多。
  冷马尔天的家距中心校徒步有着两个小时的路程,这期间要淌过3条河,遇上下雨天、下雪天,路上将耗费更多的时间。“我想在学校寄宿,这样就不用走那么多路来上学了”。冷马尔天说。
  建寄宿制学生宿舍是特西乡中心校正着手筹办的一件大事,这也是安正英老师心里一直挂念着的事。
  虽然学校的校舍已经建好,但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还没有建好,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校上课时间从上午10点才开始,下午4点就结束的原因。
  “因为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许多学生早上7点就要出门,走到学校都要10点了,如果像城里的学生8点上学,那他们得很早就要出门”,安老师说。
  美姑县教育局局长尔日呷铁指着操场一面的旧房对我们说:“这以前就是村小的部分校舍,我们将在不久后建起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这样老师和学生再也不用赶好几小时的路程来学校了。”
  职校毕业生,月入4000元
  “去年,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在广东打工,厂领导对他非常满意,给他的评价是比老员工还熟练。”昭觉县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杨长青自豪地说。
  职业学校对于一个地区的年轻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年轻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一份手艺、有一个技能能让他们在谋生时更好定位,缩小与发达地区年轻人的差距。
  2007年昭觉县职业高级中学成立,这也是凉山州首创的一所职业培训学校。
  学校的建成给昭觉县的年轻人以及全州的年轻人都带来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在1999年前,昭觉县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因为成绩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于是就选择了两条路,一是在家务农,二是出外打工。
  在家务农的年轻人因为没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跟进,只能和父辈一样按部就班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农业产量却几乎没有提升。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因掌握不了现代化的技能,所以通常只有当餐厅服务员或者搬运工或者干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大凉山的年轻人需要在知识上、在技术上充电,于是一所为大凉山年轻人量身打造的学校在昭觉县建立起来。
  布点英敏是学校的老师,她主要教授的课程是服装剪裁,彝族服饰样式各异、颜色丰富,因此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制作一件彝族服饰的要领。
  “我们的学生虽然以前没有制作过衣服,但经过上课培训,他们的领悟力和理解力都很强,在制作过程中能融入进许多自己的想法。”布点英敏老师说,许多在这里上了两年学的年轻人到外面的服装厂上班都能很快地上手,并且成为厂里的骨干员工。
  记者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在一面墙上,贴满了暑期的西式烹饪班、吉他班、舞蹈班、农业班等各种短期培训课简章,杨校长介绍说:“在这里培训的一些学生出去后会做家政行业,现在许多城里人对饮食都有很多要求,所以学习西式烹饪能够让他们就业更顺利点”。
  从学校毕业后,到北京、江浙一带做家政的学生很多,干得好的学生一个月拿得到4000元,这种收入在昭觉县应该算是一份很高的收入了。
  在职业学校里,教学费用上也为学生大幅度减免。依照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补助政策,每年每位学生可减免2000元的学费,而且在学校里完全是包吃包住,这样一个有利的政策也是激励大多数年轻人到这里来学习的一个动力。
  从“15”到“1000”的转变
  群山围绕间,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这读书声伴随着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巍峨的高山,汇集成最美的声音。这最美的声音就出自木里县中学的一间教室里。虽然正值暑期,但因为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一段时间进行学生的集中辅导上课。
  姚龙梅是木里县博科乡博科村三组的孩子,也是高二四班的学生,此时,她正专心致志地朗读着语文课文。课间时,姚龙梅告诉记者:“现在我要努力读书,以后一定要考出去读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成为了她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
  采访中,记者还有个疑问,这些学生的家庭几乎都是农民家庭,全家的收入很微薄,那如何供他们上学读书呢?
  木里县中学的王志明书记给我们解了惑。从2004年开始对“双农”家庭的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且给予成绩排在全年级前15%的学生政府补助金。王书记拿姚龙梅举例说:“姚龙梅因为成绩好,又是‘双农家庭’,所以高中阶段每年都有政府补助金200元、助学金800元、生活补助金1000元,外加其他补助金的支持,所以像她这样的学生基本不花一分钱就能上完高中”。
  “有了这些政策和补助,爸爸妈妈都很高兴,既让我读了书又不增加家庭负担,”姚龙梅一直心存感恩。
  推行“双农”学生补助的政策曾经是木里县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在2004年以前,木里县里成绩好的学生几乎全都跑到外面去读书了,王书记说:“2003年是学校最困难的一年,那时高三的学生只有15个,其他的都到成都、双流等学校去读书了”。流失学生的原因大概有几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读书费用的高昂、教学环境的恶劣,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宁愿花更高的学费到外地去读书也不留在本地。
  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2004年,木里县政府开始了教育改革,改革的成效在当年就得到了验证,2004年高中学生达到了150人。“去年秋季高中入学人数是960人,今年秋季预计高中入学人数是1000人,”王书记欣慰地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