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壮游奇迹 从游学到壮游
 

壮游奇迹 从游学到壮游

发布时间:2019-04-05 05:29:17 影响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自我期许和要求,目的往往是为了寻求真理,体察社会,完善自身。于是,游学和壮游成为重要手段。这些活动在唐宋达到鼎盛后,逐渐衰落,沉寂了数百年,如今似乎正在迎来它新的春天。
  游学游出未来
  “还是为了长长见识。”郭女士刚为14岁的儿子东东报了一个暑假去英国的游学项目,花费一万出头。她为孩子长这么大的首次远行既忐忑不安,又满怀期待。“其实不是第一次出国了,但去英国还是第一次,因为行程里有去牛津剑桥这些名校的安排,所以应该还是不错的吧。让孩子看看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应该对他以后有好处。”
  郭女士之前也听说,这种活动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但她还是觉得“总比让孩子放假到处瞎玩强吧。”说这话的时候,东东正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玩着“植物大战僵尸”,似乎根本没有听到妈妈在说什么。
  对于郭女士来说,让孩子参加这种游学活动,是很时髦的事情,和同事说起来,大家都认为她有远见有魄力。但她并不知道,东东即将参与的,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育学习活动。
  游学一直都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重要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古代,游学曾是中国百姓子弟做官显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还在上中学,甚至是上小学的子女,安排参加国际游学活动,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旅游市场,有不少旅行社和公司从中发现了商机,开始推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国际游学产品。
  “我这儿介绍着巴黎圣母院,一回头,好几个孩子在低头打游戏机,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某旅行社游学项目负责人小刘笑着说。他所在的旅行社,从前年开始,试探性地推出了几个面向18周岁以下青少年的游学产品,市场反响良好。他认为,现在的游学产品,是游得多,学得少,“但这个也没办法。孩子们本来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就太有限,很难给他们讲明白。其实在国外,游学活动一般都是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力,但中国的孩子,为了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一般都没有这个闲情逸致。所以我们的客户年龄都挺小的。”
  但他仍然认为,中国的游学产业才刚刚开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出去开眼界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潜在市场需求是非常可观的。
  壮游壮大格局
  与游学主要面向未成年人不同,壮游,则更多地意味着成年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或旅行,而是以培养“闯”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三个特点: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特别是要经过规划,以高度的意志力彻底执行。壮游不是流浪,它怀抱壮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壮游”这个词源自唐朝,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热衷的活动,以此来增长见闻、磨炼意志、壮阔胸怀。唐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壮游之一,1930年,上海青年潘德明为洗雪“东亚病夫”之耻,决心环绕地球一周。途中他始终随身携带一本四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包括圣雄甘地、泰戈尔等世界名人,都曾在上面签名。法国总统莱伯朗、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接见了他,并赠金牌。七年后他刚回国,旋即爆发七七事变,伟大的事迹就此湮没。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放眼于路上的风景,希望以此来扩大自己人生的格局。“每个人都应该趁着年轻,出去走一走。”今年26岁的菲菲,在北京读完研究生之后,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背起行囊上了路,大半年时间,她走过了二十几个省区,几百个乡村城市。她以最节省的方式设计了自己的出行,沿途以搭车和步行为主,常常留宿老乡家。“我发现,在农村是最好搭车的,三轮、拖拉机、摩托车、驴车,我都坐过,挥挥手,人家就能停下。在城里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农村更有人情味。”一段旅程下来,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少,“最关键的是看清了自己是谁,世界真的很大,不应该浪费生命在那些虚浮的事情上。”
  在西方各国,青年壮游活动十分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在英国,目前有20万~25万介于16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处于“空档年”当中,也就是中学或大学毕业之后的那一年。英国教育部的报告认为:利用“空档年”进行海外旅行可增加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动能。
  当宅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当浏览器成为许多青年了解外面世界的几乎唯一的窗口,无论是游学还是壮游,似乎都已经变成一种陌生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在路上”精神的再践行,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群新的风尚。
  责任编辑:尹俊国
  E-maili:yinjunguo@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