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生活中的冷与暖_生活中的“冷”和“暖”
 

生活中的冷与暖_生活中的“冷”和“暖”

发布时间:2019-04-07 05:15:32 影响了:

  王贤才的经历和事迹,给人们提出了许多严肃的思考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冷”和“暖”。  就王贤才个人而言,生命中“冷”的一面,委实冷到透心了:因为有‘‘苏联的医学教科书不一定先进”的“想法”,便被“补定为右派分子”,于是被“监督改造”;工资没有了,每月仅发给32元生活费;“**”中又成了“现行反革命”,于是被判刑,妻离子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仍然有人百般刁难他……人生几何?一折腾两折腾便是二三十年,干点事业,道路又是这么坎坷不平!令人扼腕慨叹。而生活中又有“暖”的一面:有朋友卖了衣服买书送给他;劳改队的政委支持他;许多好人帮助他成全他;中国科学院院长黄家驷主动为他的译著作序,写信推荐出版……又的确令人感动不已。
  什么是生活?千百年来人们在不断探求,其答案数也数不清了。我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便是冷和暖的结合体。谁人见过只有冷没有暖,或只有暖没有冷的生活呢?
  指望生活光是“暖”没有一点“冷”,不现实。如果把生活中的一切人一切事都视为那么美好,对于生活中阴冷的一面,不好的人事,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经接触到生活中的旋涡,便会连连呛水。
  以为生活光是“冷”而没有一点“暖”,这种认识同样违反客观实际。鲁迅先生告诫过:“不能因为遇见过几个坏人,便将人们都作坏人看。”事实是,无论在多么荒唐的年月,在多么不称心的地方,好人总是有的,“暖”总是有的。否定这个基本事实,岂不把自己也否定了?
  时至今日,说一个人要干点事业仍会有王贤才那样不堪回首的遭遇,大概不至于了。但生活中冷暖共存,甘苦兼有,则是一定的。我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的人虽有理想有抱负,但希望环境顺利,希望所有的人都热心支持自己,希望一点阻力也没有,然而实际上不可能,于是走向消极、冷漠,一蹶不振,这是经不住生活考验的弱者。
  高尔基曾劝说过一位对生活和周围的人厌恶了并想自杀的女青年,建议她不要“过分地估价”一己的痛苦,不能用自己“微小的痛苦的尺子”去测量生活。从局部看,生活可能很艰难,周围的人可能“特别愚蠢和庸俗”;但从整体看,生活的广度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以为这个意见很中肯,很要紧。
  应当超越小我,放眼看生活。眼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那么,无论是把生活看成是一朵鲜花,抑或把生活看成是一场恶梦,都是一种自我蒙蔽。因为这些认识都不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
  一个确立了科学人生观的人,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暖”的因素,不仅善于承认和正视生活中“冷”的因素,而且善于把两者都看作是必然。当生活中“冷”的一面向自己袭来的时候,不惊惶失措,更不被吓倒压垮。他(她)对生活永远是笑着的。生活对他(她)也是笑着的,成功总属于这样的人。王贤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深一层次看,生活中的“冷”也罢,“暖”也罢,或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或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总而言之,对于生活的当事者,都是外因。它们不应当也不能够成为一个人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们自身。
  正是从这个比较起来最重要的意义上说,仅仅解决一个人要正确看待生活,不要把“冷”的一面看得太重,不要光指望“热”的一面,便远远不够了。人生的根本价值在于成就事业。生活的真正强者,在于能够做到既不因“暖”而陶醉、麻木,也不因“冷”而痛苦、沉沦;潜心于自己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始终如一;视艰难为寻常,变压力为动力,弃私利而不顾,置生死于度外。
  我曾收到不少青年的来信,诉说他们思想上的痛苦,在他们看来,生活、人世间对他们特别地不公平,温暖太少了,冷酷太多了。我建议他们对生活“暖”的一面要求放低一些,对生活“冷”的一面准备充分一些,就会好一些。而且人生在世,总不能象一块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总要自我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我折服于英国大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最大的不幸是:他不是他自己。”倘若我们把生活的“冷”“暖”看得过重,而对奋斗反不注意,岂不成了“不是自己?”
  生活中的“冷”和“暖”在时时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朋友,勇敢地经受住这考验吧,你会成为“生活的强者”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