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和”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和”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发布时间:2019-07-12 03:48:01 影响了:

  摘 要:中国人的信仰特征可以概括为“和”的精神。“和”的精神就是对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来说都是扬弃的精神。扬弃的标准是“和”。当代中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儒释道为主干,各种地方文化与国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为补充的有骨头有肉的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和”文化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和学化。和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根本观点、远大目标、人类利益、科学性上高度一致。和学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和学化在当代中国并轨共进,是历史发展偶然中的必然。
  关键词: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学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54-03
  作者简介:王殿明(1952- ),男,河北临西人,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和文化;李海玲(1977- ),女,山西永济人,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和文化。
  一、中国人的信仰特征
  1.信仰特征:“和”
  西方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他们没有上帝。还有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信,什么有用信什么,临时抱佛脚,一会儿信佛教的菩萨、一会儿信道教的天尊,有孔庙、关庙、妈祖庙、龙王庙、土地爷、灶王爷,还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其实,中国人不仅有信仰,而且中国人所信多不胜数,他们不会全信其中任何一个,更不会长期全信其中的一个。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国教的国家。老百姓对佛教、道教都信得马马乎乎,佛教庙里有时有道教的神,而且佛道庙里竟会出现孔子和关圣帝君文武俩圣人。有钱人家办丧事,既请道士,也请和尚,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团和气,处之泰然。因此,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1]
  这种信仰特征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人骨子里所信的是“和”的精神,就是对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的扬弃精神。对任何一种宗教、文化我们都信其可信之处、吸收其有用之处,都不信其不可信之处、排斥其有害之处。
  什么有用信什么,这个“有用”是对“和谐”而言的。什么对身心和谐有用,什么对家庭和谐有用,什么对社会和谐有用,什么对世界和谐有用,什么对天人和谐有用,我们就信什么。无论是在交通、住房、教育、医疗问题,还是在单位、学校、国家问题上,凡是利于和谐的,我们就信。我们从儒教、佛教、道教以及***、****、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宗教和非宗教、主流和非主流、共同和个别的信仰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没有闭目塞听、没有门户之见、没有排他排外,有的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吸收融合,有的是遵循规律、务求实际,有的是开放自信、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家的积德行善、大慈大悲,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以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只要科学合理,我们就吸取;只要能促进和谐,我们就信。“和”是我们灵魂里万事万物共生共存的最佳关系、最佳状态;是把中国人血液里流淌、骨子里遗传的信仰从无目的、不明了的自发状态发展到有目的、主动追求的自觉状态;是让更多的人明确、自觉地以和为法,信和、尚和、守和、讲和、做和。提出“和”的精神是21世纪东方文化益惠人类的需要,也是民族、时代的必然。
  2.“和”的特征
  “和”的现代特征可以概括为多元一统、开放包容、规律规则、传承创新、生生不息。这五大特征互为一体,其中,多元一统是“和”最基本的特征,规律规则是指生生不息的法则,开放包容、传承创新则是“和”的时代要求。
  多元是一分为二,一统是合二为一;多元是和的前提,一统是和的目标。从一到二再到一是否定之否定。“合”不是简单的1+1,是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寻求优缺点、长短处的互补。多元一统强调事物的构成特点,也强调对待事物的态度。事物有多种,同一种事物又有多面性,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多元共存的态度,要照顾多元利益,做事不能搞一刀切。多元要以“和”为目标,以“和”为准绳。和谐可以分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天人和谐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也要寻求一统、寻求中庸。不能为个人利益侵害社会利益,不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侵害别国利益,不能为当代人利益损害后代人利益。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身心、家庭、社会、国家、天人之间是共促的关系,如果造成一伤或互伤那就不是真正的和谐。总之,“和”是共同利益最大化,既保护自身利益,也不损害他方利益。
  古今中外,各门各派,凡是主张“和”、阐释“和”、促进“和”的都是“和”文化。我们应当请进来、走出去,迎接人类一切有益于和谐的优秀文明成果,使这些“和”文化为我所用,也为大家所用。“和”不以东西划界,不以宗教科学划界,不以唯物、唯心划界,不以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划界。那么,以什么划界?以和与不和划界,和是标准。任何认识都是历史的认识,我们不是用现在的认识去否定过去历史的认识,因为任何认识都在民族、时代历史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
  3.“和”对哲学终极拷问的回答
  哲学的三个终极拷问是,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人为什么活着?“和”对此的回答是:人从和中来,最后中和而去,人活着是追求一种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过程。
  和宗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尽管是相对、相反的,但相反才能相成,才能生万物。不同事物冲突融合,通过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生新事物。没有“和”,就没有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土与土合在一起还是土。同则不继,相同因素的简单相加是不能化生新事物的。现代科学证明,最简单的有机物也具备碳氢两种元素,而有机物是生命出现的前奏,不同元素合成有机物,不同的有机物又“和”成生命,新生命再不断地融合不同元素,最终“和”出人类,人类又在不断地和生中进化。和生万物,生生不息,万物从和中来,人亦从和中来,最后中和而去,完成和的元素的转换。天阳地阴,男阳女阴,阴阳和,则万物育。不断地和才有不断地生,正是在和生中,天地万物男女才呈现一派生生欣欣的兴旺景象。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