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贾宝玉太虚幻境【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情节设计之比较】
 

贾宝玉太虚幻境【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情节设计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7-19 03:59:00 影响了:

  摘要:《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内容与前八十回有重复之处,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即是其中一例。本文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对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后四十回对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描写是失败的。
  关键词:《红楼梦》 贾宝玉 太虚幻境 情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两次游历太虚幻境。宝玉初游太虚幻境,因秦可卿入梦,由秦可卿出梦;重游太虚幻境,由和尚入梦,由和尚出梦。从表面上看,二者的构思都很精妙,但实际上有很大差异。贾宝玉两游太虚幻境对于揭示全书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宝玉初游太虚幻境揭示的前八十回主题是情空并行,后四十回重游太虚幻境揭示的主题是福善祸淫,两者针锋相对。
  首先,贾宝玉初游太虚幻境既符合生活经验,又具有逻辑性。
  在初游太虚幻境中,宝玉是在秦可卿的屋内入梦的。论辈份,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按照当时的礼仪,他睡在秦的屋内本来是不合适的,可是有四个原因使得宝玉能够安睡在秦的屋内:其一,秦氏安置宝玉,老祖宗觉得放心;其二,宝玉对秦氏最初安排的房间不满意,因其挂着劝人读书、学“仕途经济”的画和对联,而宝玉素来不喜读书;其三,宝玉当时的年龄不过10岁左右,小孩子家自然不懂得忌讳;其四,宝玉对秦氏的卧室情有独钟。秦可卿的卧室,极其华丽四艳,这种格调与自小锦衣玉食、被贾母视为掌上明珠、整天扎在少女堆里的宝玉的情趣非常契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宝玉梦中游仙境、遇仙女、尝禁果,这个情窦初开、早熟少男的第一个春梦与他入睡的环境密不可分。秦可卿房间的暧昧情调连同秦本人也成为对宝玉的诱情因素。
  那宝玉是如何从梦中醒来的呢?书中写道:宝玉与警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行警幻所授儿女之事。二人游玩,宝玉被夜叉海鬼拖入迷津,宝玉失声喊“可卿救我”,秦可卿忽听宝玉在梦中唤她的小名,非常纳闷。作者巧妙地把现实中的秦可卿与梦境中的可卿联结在一起,使其贯穿于梦境始终,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贾宝玉初游太虚幻境具有象征意味。
  清人王希廉对本回文字分析说:“宁府赏梅为入梦之由,梅者,媒也;蓉者,容也;秦者,情也。命名取氏,俱有深意。”则宝玉入梦由情、出梦由情。进一步说,宝玉初游太虚之梦是其人生之梦的缩影,宝玉人生之梦的悲喜与情密不可分,既然兼美“鲜艳妩媚似宝钗,风流袅娜似黛玉”,那么宝玉的人生之情与钗黛二人密不可分。
  促使宝玉从梦中惊醒的夜叉海鬼的出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突兀,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迷津,佛家所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道、人道、阿修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都是迷误虚妄的境界,故称迷津;世间众生,都陷溺于“迷津”之中,须赖佛家教义,觉迷情海,慈航普渡。如何能渡过迷津?警幻说,掌舵的木居士和撑篙的灰侍者只渡有缘者。缘,缘起论,是佛教对人生苦难原因所作的系统说明,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因缘汇合而生,离开关系和条件,就没有任何事物的生灭变化。缘起论把众生轮回之苦的原因归结为无明,只有自我反省、自我净化、消除无明,才能获得解脱。这又让我们自然想起《庄子》“槁木死灰”之说,惟有抛弃功名利禄,无欲无求,心如槁木死灰,才能得道得渡。由佛道二家的观点来看,夜叉海鬼都是宝玉心魔,因其此时仍沉迷于与可卿的温柔缠绵中不能自拔,坠入迷津乃是必然。这也意味着,宝玉在人生之梦中,始终不能忘情,要为情所困,为情所累,遭“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换个角度看,宝玉被夜叉拖入迷津,意味着他被拖出了“孽海情天”,好景不长,真情成空,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则夜叉又成为宝玉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世俗习惯力量的象征,它们毁掉了大观园,毁掉了女儿国,毁掉了木石姻缘。
  从以上对宝玉入梦和出梦原因的分析以及梦境与现实的契合情况可以看出,宝玉初游太虚情节的出现,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它既是一个很真实的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梦,又具有象征意味。
  再次,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出现缺乏逻辑性。
  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在情节上明显模仿了初游。和尚成为宝玉梦游的导入者与终止者。第九十四回,宝玉因失玉而生病,第一○五回,宝玉病情加重,贾府寻玉,和尚送玉,宝玉醒来,因麝月说“真是宝贝,才看见一会儿就好了。幸亏当初没有砸破”,宝玉重又昏迷。宝玉跟了和尚重游太虚,最后和尚把宝玉狠命一推,宝玉从梦中醒来。
  可以看出,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的根源在于宝玉失玉。但是,其一,失玉情节很荒唐。宝玉失玉发生在第九十四回。贾府海棠冬发,贾母等前去赏玩。宝玉去时不曾带通灵宝玉,回来的时候便找不到了——丢得非常离奇。而这块玉又是如何到了和尚手中的,也令人费解。其二,宝玉的病情很离奇。第九十八回之后,宝玉的病已逐渐转好。第九十九回,贾母见宝玉有了起色,便和薛姨妈商量,给宝玉和宝钗圆房。第一○四回,宝玉要去祭奠黛玉,她对袭人说的一番话,眼见得是个明白人;特别是第一一三回,因紫鹃误解了宝玉,宝玉便向紫鹃表明对黛玉的心迹,显然恢复了正常。可是到了第一一五回,病情突然加重,原因是甄宝玉便说了些“近了禄蠹的旧套”的话,心里很不受用,又被宝钗抢白一顿,于是“心中更加不乐,闷闷昏昏,不觉将旧病又勾起来了,并不言语,只是傻笑……过了一夜,次日起来只是发呆,竟有前番病的样子”。
  那个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甄宝玉,居然变成了“禄蠹”,这对宝玉的冲击自然是很大的,但又何至于一病不起?难道这能比黛玉、贾母和凤姐的死令他更痛苦?而且袭人曾说,“二爷的病原来是常有的,一时好,一时不好。天天到太太那里仍旧请安去,原是好好儿的,今儿才发糊涂些……”
  宝玉的病时好时坏,原因何在?究其实,后四十回作者设计宝玉失玉情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黛死、钗嫁和宝玉重游太虚悟道出家的三大任务。
  黛死、钗嫁、宝玉出家是后四十回的重要内容,如何设计这些情节,作者煞费苦心。大概他感觉到黛玉不能死在钗嫁之后,因为宝玉的心思只在黛玉一人身上,黛玉活着,宝玉不太可能娶宝钗;如果让黛玉死于钗嫁之前也不行,因为黛玉一死,宝玉心灰意冷,也不太可能娶宝钗。于是,作者设计出失玉情节,让宝玉变成傻子,然后用了凤姐的掉包“妙计”,让黛玉死于宝钗嫁给宝玉的新婚之夜(第九十七回)。黛玉和宝钗一死一嫁,一悲一喜,两相对比,渲染悲剧氛围,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但事实上,新郎官贾宝玉已成傻子一个,他自己并无悲喜可言;而宝钗虽明知宝玉爱的是黛玉,但出于家族的利益,她不得不嫁给一个傻子。若不是作者为了设计“兰桂齐芳”的结局,而让宝玉、宝钗得鱼水之欢(第一○九回),宝钗连最起码的夫妻生活也不会有,她嫁给宝玉纯粹是个悲剧。所以夏志清很不解何以有那么多人要贬钗褒黛:“以她和所谓革命的‘殉道者’黛玉成为鲜明对比,她被解释为一个狡猾、虚伪、在封建制度下获得成功的阴谋者。在传统的理解中,宝钗被认为是中国妇德典范的象征,这种看法当然远非事实。虽然我们应该记得,由于她的早熟与智慧,她必定要有一位圣贤的耐心和谦逊,以使自己成为被接受的美德之典型。一个忙于女红的诗人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一位忍受家中敌意与外面嫉妒的仲裁者和忠实的朋友,她最后成为一个贤慧的妻子,牺牲于女家长的意志,伺候一个垂死的白痴。把《红楼梦》看作是三角恋爱故事因之同黛玉站在一边的评判家们竟然忘记,宝钗更甚于黛玉,是一个牺牲于残酷欺骗下的可怜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