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比较_英汉亲属称谓表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比较_英汉亲属称谓表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5:12 影响了:

  摘 要:本文从语义、运用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进行了全面比较,指出这种差异造成的翻译上的、交际中的问题,提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注意。
  关键词:英汉亲属称谓 差异 比较 语义 运用 文化影响
  
  英汉亲属称谓语在翻译时存在空缺,因为英汉亲属称谓语之间是有差异的。汉语亲属称谓语复杂、丰富,而英语亲属称谓语相对贫乏。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他们主要从不同的文化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这方面的差异,从而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英汉亲属称谓语之间的差异不仅造成翻译上的,而且造成交际中的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差异:(1)语义(2)运用(3)文化影响。但是,世界万物不断发展,亲属称谓语也是如此。在当代西方国家,人们追求平等,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他人姓名。在当代中国,人们同样推崇个性和平等、自信和独立,随之而来的就是亲属称谓语的简化,所以很多亲属称谓语消失,一些亲属称谓语有了新的含义,所有这些现象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在短期内不会消失。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对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注意。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差异
  
  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它是客观事物的大致反映。英语中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含义有区分,而汉语中没有。
  1.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不完全对等性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往往比汉语亲属称谓语所指更广泛。例如:“uncle”可以指父母双方的兄弟,姐夫或妹夫,不管他们比父母年长或年青。这是因为英语亲属称谓语属于区别性的,没有清楚说明它们所属的类别。因此,英汉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很大差异。
  中国社会亲属关系的严格区分起源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强调血缘关系而且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即使晚辈比长辈年长,也必须对长辈使用尊称。例如,一个老年人可能称呼一个婴儿为“爷爷”,只因为婴儿是老年人的长辈。
  而英语国家相对开放,家族观念相对薄弱,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传统文化强调个性而不是亲属关系的远近。亲属称谓语一般不用于称呼非直系亲属,而且西方人经常直接互称姓名。
  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亲属关系。虽然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语在亲属称谓语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它们有明显的语义特征:(1)英语中,表示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称谓语独立形成,不相互依赖,汉语中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语也是如此,如“公公,婆婆”。(2)汉语中有些反映婚姻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是在反映血缘关系的称谓语基础上形成的。例如:岳父=妻子的爸爸,岳母=妻子的妈妈。(3)英语中,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语总是混用的。例如:“sister-in-law”可以理解为哥哥的妻子或弟弟的妻子,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从字面意思发现谈话者的婚姻亲属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语中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语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同时也可以发现汉语亲属称谓语准确、详细,而英语亲属称谓语相对模糊和概括。
  2. 亲属称谓语的语义含义处于变化过程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文化和语言也处于发展之中,因此英汉亲属称谓语也不断变化着。例如:“老爸”和“老妈”被纳入到汉语普通话当中,“兄弟”、“姐妹”的意思也在扩展,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称陌生人为“大哥”、“大姐”。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核心家庭中的亲属称谓语正在简化。
  
  二、英汉亲属称谓语用法上的差异
  
  1. 礼貌的不同意义
  因为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英语国家特别强调平等,而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强调尊敬和自我抑制。英语国家的氛围是比较舒适的,就像老师和学生彼此直接称呼姓名。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甚至使用社交称谓来反映他们之间的平等。但是在中国,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2. 泛化的不同程度
  亲属称谓语用于家庭成员之间,但有趣的是许多亲属称谓语用于没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之间,我们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英汉语中都存在这种现象。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族关系、血缘关系和等级差别。在和其他人交际中,中国人把个人视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特别注意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总是主动地把家族系谱向外延伸,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英语中同样存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但没有汉语中普遍。而且相对而言,在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中,亲属称谓语一般不用来称呼无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一少部分孩子称谓父母的朋友为“叔叔”或“阿姨”,但这并不普遍。他们被教导称呼父母的朋友为“先生”、“女士”。
  3. 面对面交际中使用的不同亲属称谓语
  中国人强调使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亲属,所以所有的亲属称谓语也可以用来面对面地称呼其他人。因此,大多数汉语亲属称谓语有不同的功能: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
  在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只有一少部分如“爸爸,奶奶,爷爷”等可以用作面对面称谓语,除此之外,其它的亲属称谓语不经常用作面对面称谓语,即使是最普遍的称谓语如“mother,father,daughter,son”等等在用作面对面称谓语时也需要特定的情景。
  
  三、英汉亲属称谓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1. 家庭类型和血缘关系概念的不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各种特殊的关系。我认为,不同的家庭类型和血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汉亲属称谓语。
  中国受到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宗族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重视核心家庭。但是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生活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封建社会中,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他们生活在大家庭中,也叫外延家庭。因此,传统的宗族观念对亲属称谓语有很大的影响。
  在欧洲,资本主义较早就取代了封建主义,因此,英语亲属称谓语中宗族成分较少而人文因素较多。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推崇独立,因此小家庭,也称作核心家庭的观念盛行,因此他们不需要经常面对复杂的亲属关系。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导致在民族的心理上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特别注重交际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从而成为汉语亲属称谓语复杂丰富的主要原因。
  2. 不同的文化迁移,社会结构和生育观念
  中国人习惯不对称称呼而西方人喜欢对称称呼。中国文化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对人的限制,这些都和封建社会的宗族观念有关。西方社会重视个人,独立的个性,个人成就和荣誉。
  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语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是宗族。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些称谓语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被发现,而这些称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具体的语义变化。英国人的祖先来自北欧,虽然也受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但并不像中国那样稳定,因此简单的亲属称谓语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影响了亲属称谓语。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母亲一方的亲属称谓语变得更加亲密。
  不同的生育观念和子女的数量影响亲属称谓语。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多子多福”等观念根深蒂固,几代人同住的外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需要丰富的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和区别亲疏关系。但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核心家庭观念盛行,除此之外,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多数夫妇只要一到两个孩子,不要孩子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导致家庭成员减少,亲属称谓语变得更简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