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从零开始的探索|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的探索|从零开始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6:37 影响了: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或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更为突出,先后出台了“专转本”、“专升本”及最近出台的“专接本”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或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纷纷向“专接本”方向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从实施的结果看,多数高职院校的“专接本”并不是非常的成功,“专接本”没有真正为学生带来收益,更有甚者把“专接本”看成是为学院创收的手段或项目。本文对现阶段高职院校“专接本”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专接本”措施的几点思考,以便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接本” 教育体制
  
  一、高职院校“专接本”现状分析
  1.对“专接本”认识不足
  尽管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专接本”。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们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专接本”的真正内涵。首先,对报考“专接本”学生的要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来报考“专接本”。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接本”的预期效果,因此,经常会出现“专接本”半途夭折的怪现象;其次,在“专接本”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兼容的问题,因此,会出现教师难组织教学,学生难接受的不正常状况。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多数高职院校在对“专接本”管理上存在许多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没有建立或成立专门的领导或管理部门,这样造院校的各系部间各搞一套;其次,尽管有专门的或统一的领导管理部门,但在管理的执行力及执行环节上面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在“专接本”管理体制方面不健全。
  3.缺乏对对接院校的合理评估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下发“专接本”工作补充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苏教考自[2008]26号)文件的规定,所谓的“专接本”,就是省考委和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的工作,简称“专接本”。因此,选择好对接院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现实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对接院校的正确评估,如对接院校本转专业的师资配置情况,本专业的特点及本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都没有正确的去评估,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对接院校的“接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但实际情况让人惊讶的,很多高职院校盲目选择对接院校,结果会出现对接院校在对接期间没有为“专接本”服务一次的现象。
  4.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接本”相对于高职学生教育来说,对教学资源配置特别是对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要求更高。但在“专接本”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师资资源配置不合理,有些院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甚至去雇佣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为所谓的“专接本”班实施教学,这些因素就使“专接本”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应该说,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师资已成为“专接本”教育发展的瓶颈。
  5.“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专接本”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是“零起点,零突破”,因此,在实际的“专接本”过程中更应该加强高职院校与对接院校、“专接本”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多数高职院校实行“闭门造车”各搞一套,甚至同一学院的各系部之间也实行“闭门造车”。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专接本”教育的发展与前进的步伐。
  6.有悖体制创新的初衷
  “专接本”是我国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项体制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专接本”成为了某些高职院校创收的手段,以至于成为了高职院校升格(取得本科办学资格的桥头堡),违背了教学规律。
  二、完善高职院校“专接本”工作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专接本”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高职院校对“专接本”问题的认识不足,加之其他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专接本”仍然停留在摸索或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成为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最具创新性的特点。因此,办好“专接本”,让它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补充,就必须对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各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层要深刻认识“专接本”的真正内涵。首先,必须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认识到“专接本”并不是人人都能“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专接本”时要有“准入”的标准,提高“专接本”入学的门槛;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专接本”并不等于“归纳”教学――把不同年级的或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兼容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了良莠不齐,以致于出现中途夭折,极大影响了“专接本”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使“专接本”高质量、高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专接本”教育教学中心环节。因此,我个人认为应当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接本”管理委员会。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专接本”管理委员会隶属学院教务处,独立于其它教学管理部门;“专接本”管理委员会直接对教务处负责,向教务处提交报告。所以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门性,更易发挥“专接本”管理委员会在“专接本”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专接本”是专科院校与本省的有相同专业的本科院校进行对接,它不是一方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对接院校的合作。首先,高职院校与对接院校要加强师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经常委派一些专业教师到对接院校去学习及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以提高“专接本”专业教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对接院校做好“接后服务”工作,对接院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到高职院校讲学或授课等。其次,高职院校与对接院校要在其他教学资源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如教学实验室,教学软硬件,教学仪表仪器等方面实现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专接本”质量,也才能真正实现“接本”的教育教学目标。
  4.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专接本”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保障,特别是选择或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对提高“专接本”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甚至直接影响了“专接本”教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首先,转变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可能的情况下要多聘请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专家与学者充实到“专接本”教师队伍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其次,注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培养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科学领域得新知识,还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5.实行“走出去”战略
  事实证明实行“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办任何事情注定都要失败的。“专接本”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是“零起点、零突破”,是第一次,没经验。因此,关起门来办学是没有出路的,应多出去“走走、看看”,应该“请进来、走出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同学院的各系部间要“走出去”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另一方面,“专接本”的高职院校间要“走出去”互相交流“接本”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有利于提高“专接本”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政策及措施。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专接本”的现状虽然不是很乐观,但毕竟它是新生事物。对多数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从零开始。只要能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高职院校的“专接本”工作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专接本”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相应地,报考“专接本”的同学将会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于“专接本”工作实施细则补充规定.2009.
  [2]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9.
  [3]董新伟.关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7.
  [4]马树超.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搜狐教育,2009.
  [5]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200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