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课本剧】 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
 

【课本剧】 高中课本剧剧本大全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7:41 影响了:

  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已经白纸黑字写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我们的课堂,理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人们对这个貌似新生的事物,在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常常漠视甚至敌视它的存在,以至于阻碍了它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很多人认为编演课本剧需要浪费大量的人物、物力以及时间,这对于背负沉重升学压力的师生们来说,无异于是个奢侈品;还有人认为课本剧或许对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以及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教师解读课文,学生领悟课文、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完全是杯水车薪;甚至有人因此认为课本剧的编演只能放在非毕业班或没有升学任务的中学、中专、师范等学校里。其实,这种种误区的形成归根结底不外乎是功利思想作怪,认为课本剧的编演属于课外活动,对解读课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语文成绩,提高升学率,没有太大作用,浪费大量时间去做,实在是得不偿失。笔者却在毕业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发现借助课本剧的编演,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对教与学都大有裨益。�
  1.课本剧的编演为教师解读课文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1.1 巧借“二度创作”,探究质疑,解决教学点。
  在古代两军对峙,主将交手难分难解之际,有这样的描写文字“虚晃一招,留下破绽,转身就走”,留下破绽,后面的文章就好做了。语文教学中也要善于留下一些破绽。学生课本剧的编演,属二度创作,这个二度创作如果没有老师全面的指导,必然会留下许多破绽,这些破绽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突破点,沿着这些突破点,探究质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刺激点,活跃学生思维,那么文章的难点、重点也就是教学点,就不攻自破了。也就是:寻找突破点-→设置刺激点-→实现教学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讲授莫泊桑名篇《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时,把编演课本剧与探究质疑相结合,巧妙解决教学重难点的一些作法。�
  本课时的重点是:体会神态、语言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本课时的难点是:菲利普夫妇形象塑与主题的关系。本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有十分细腻生动的描写,加上巧遇于勒又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这些都非常适合编演课本剧。因此,笔者结合初中同学表现欲望强,表演经验丰富的特点,选择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教法。笔者让学生踊跃报名,成立了一个编演小组,指定了负责人。然后对课本剧的编演要求做了简单的指导,至于剧本情节的设计,人物言行举止的揣摩,角色的确定,都由学生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的二度创作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也给后面的教学创造了突破点,有利于开展探究质疑。�
  学生编演之后笔者找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一是情节设置;二是人物表演;三是“我”(若瑟夫)的角色处理。前两个可以用来帮助突破教学重点,后一个可以用来突破难点。
  第一个突破点是情节设置。在这方面,学生有很多创意,如“姐夫下跪求婚”、“全家人小心翼翼读于勒叔叔的"福音书"”,笔者就设置了这么一个刺激点:戏剧与原文情节有何出入?这些创意你认为好吗?为什么?讨论归纳,学生就明白小说情节的设置必须为人物形象服务,人物个性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现出来的。怎么展现呢?在情节发展中,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怎么描写呢?就必须靠下一个突破点了。�
  第二个突破点是人物表现。这方面学生肯定会有许多不够到位的地方,笔者就这么设计刺激点:“你认为谁演得最好?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学生心目中的热点问题。演得说,那是演得象,为什么演得象呢?因为能揣摩人物的言行举止,能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深入下去,哪里象?为什么象?那么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的教学难点就解决了。�
  第三个是“我”(若瑟夫)的角色处理这个突破点。其实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很大作用,若瑟夫的少不更事,纯真无邪与菲利普夫妇的深谙世事、势利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有着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剧本中这个角色略显单薄,剧本编写也不够规范,好几处用了“若瑟夫想”,这显然不符合要求。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这么设置刺激点:“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与菲利普夫妇有何不同?他是怎样的人?从中你能看出作者崇尚什么?批判什么?”这样,通过人物塑造反映主题这一教学难点又被突破了,同时,还实现了德育目标。�
  就这样,通过以上三个突破点,设置了相应的刺激点,笔者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很明显,这种教法比单调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更令人耳目一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 结合教学点,指导编演,探究质疑。
  放手让学生编演,在编演之后,抓住“评”这一环节,寻找契机,实现教学点,这是一种作法。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作法,就是把重心放在“编”上。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改编剧本,从剧情到人物台词、表情等的设计都要反复斟酌,力求尽善尽美,而又有所创新。这样,在编演时不断探究质疑,为什么这样改编,为什么这样表演,学生斟酌上就已经把握了文章的重心。编演之后,简单总结,教学点就得以凸现。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种作法,教学点在改编的同时就已经在慢慢彰显,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就必须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全面发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好把全班分成几组,把课文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剧本,然后取长补短,择优录用,再进行表演。�
  可见,把编演课本剧作为一种手段,巧妙安排,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单一机械的授课机械,而且为教师解读课文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2.课本剧的编演为学生提高个性化阅读水平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2.1 课本剧的编演有助于增加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本剧的编演就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空间,创造了一个与课文积极对话的环境。为合理编写剧本,揣摩设计人物的言行举止,课前学生一定会兴味盎然的阅读课文;课本剧表演完后,为评价演出成败、演员优劣,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还是必须回到课文,认真比照。在整个编演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一遍遍阅读课文,一遍遍加深理解和体验。而在传统的讲析模式中,往往是教师讲完了,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还没读清楚。�
  2.2 课本剧的编演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课文给读者留下许多不确定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来,而不是人云亦云。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表现,课本剧的编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编演《孔乙己》课本剧时,那里面有“排”出九文大钱与“摸”出几文大钱之比,两个动作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同学举一反三,提出了这么个设想:“上学期《范进中举》课本剧的编演,如果在范进借钱去赶考的时候,也让胡屠户给他一巴掌?这一巴掌与后面的一巴掌形成对比,胡屠户的个性岂不是更加鲜明?”这一保险单来源于课文,又超越了课文,令人击节叫好。由此可见课本剧的编演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
  在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予以充分和及时的肯定。比如上文所说的编演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学生设计了“小心翼翼读福音书”及“下跪求婚”这两个小说中没有的情节,这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也是创新思维的产物,笔者先予以充分的肯定,再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全家人小心翼翼读"福音书"”的情节,暴露出于勒夫妇贪婪、势利的丑恶嘴脸,丰富充实了人物形象,笔者对此大加赞赏。“姐夫下跪求婚”的情节,很有趣,对表现主题也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在有限的篇幅里,这样设计对凸现主要人物的形象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对于这种有争议的创意,绝不能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课本剧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与其他的语文实践活动一道,展示了全新的语文课堂,为语文教改推波助澜,理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收稿日期:2011-07-1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