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起承转合歌词 [论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起承转合歌词 [论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1:39 影响了:

  “起承转合”最早指诗的作法,出自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文章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也就是说“起承转合”的外延扩大到了一般文章。现代许多优秀文章都具有“起承转合”式的结构:像鲁迅的《社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文章跌宕起伏,开阖有度,流转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以不尽的美感。试想,如果我们把“起承转合”的外延再扩大一点,扩大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创建“起承转合”式课堂结构,这样的课堂岂不是诗意的课堂,散文式的课堂?本人就在这方面大胆实践:在连云港市2009年赛课中,本人执教丰子恺的《竹影》,课上以合作朗读“起”课;以学生质疑“承”之;然后“转”向目标,精讲点拨;以迁移运用“合”课。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开合自如,实现了课的起、承、转、合,结果获得了全市初中组第一名。现结合这节课的课堂实录,谈谈创建“起承转合”式语文课堂结构的可行性。
  
  环节一:起
  
  无论哪一种课堂模式,开启课堂是第一步:有情境导入的,有谈话导人的,有检查预习的,有出示目标的等。本人以为,只要是阅读一篇新课文,开启新课应落到“读”上。离开了“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标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后面的“读”不能代替开启的“读”,我们要通过“读”,快速把学生领进文本。我在执教《竹影》时,就是在简单交流后,以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起”课的。
  师:初次跟同学们合作学习(因是借班上课),送大家一副对联――
  学生齐读:
  我的青春我的课堂谁来做主
  晨我风采扬我个性非我莫属
  师:我再给加一横批――“我们最棒”。
  生:(为自己鼓掌加油。)
  师:本节课我们要把自己的风采绽放在对丰子恺的散文――《竹影》的阅读上。老师愿与同学们合作来朗读一遍课文,怎么样?
  生:(好多举手以示乐意。)
  师分配角色:旁白――学生1;华明――学生2;“我”――学生3;弟弟――学生4;爸爸――老师。
  朗读之后,听读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节课以送对联的形式增强学生当好课堂主人的信心,在轻松的气氛中以朗读课文开启课堂,直奔阅读与欣赏,快捷而高效。如果遇到篇幅长的课文,可以采用默读、选读、跳读等办法。至于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情况,学生完全可以在预习中解决,了解写作背景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前或课中。
  
  环节二:承
  
  学生在朗(听)读课文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紧承朗读让学生质疑,师生合作探究、答疑,这就是课的“承”。当然,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探究价值的,为避免学生在一些探究价值不高的问题上纠缠下去,就要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我们可以借鉴钱梦龙老师的做法,在课前让学生以纸条的形式写下自己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然后老师从中挑出能与教学目标相贴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两三个问题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这既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又符合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吻合了新课程理念。再说,知道了孩子想问什么问题了,就可以充分地预设,做到有备而来,巧妙、高效地答疑,正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堂课上,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生5:课文的题目“竹影”有什么作用呢?
  生6:竹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你怎么看出来曲?
  生6:文中几个小伙伴的活动是围绕竹影展开的,先是看竹影,接着画竹影、议竹影、品竹影。
  师:你说得很好,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题目“竹影”作为文章的线索,让我们想到了所读过的朱自清的哪篇散文?
  生(齐声):《背影》。
  师:还有什么疑难困惑吗?
  生7:“院子里的光景……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该怎么理解?
  师点拨:请你想象一下日落西山、西天的霞光映亮了院子里的树木的哪一面?
  生7:向西的一面。
  师再启发:当西天霞光消失、月亮从东方升起后,树的哪一面是亮的?
  生7:向东的一面。
  师边投影预设的长音阶(大音阶)、短音阶(小音阶)的图示,边点拨:院中光景的明暗变化,正如“长音阶(大音阶)”、“短音阶(小音阶)”的白键变黑键、黑键变白键呀。孩子的观察是多么细致,想象是如此奇特而又合理,从中又可以看出孩子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一个比喻是如此神奇而又富有表现力,可谓是神来之笔。
  学生所问的这两个问题,是本人从众多问题中圈定的。如果一味追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放手让学生问,很有可能会一问到底,课堂变成了“满堂问”,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质疑的“度”。
  
  环节三:转
  
  学生质疑毕竟离不开他们的理解层面,不大可能切中教师预设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相机把教学活动转向教学目标,即实现课的“转”。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也追求“神不散”,这“神”就是教学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作了重点阐述,意在强化目标意识,目标达成度历来是课堂评价的指标之一。因此。教师应攥好自己的指挥棒,相机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这节课,我在学生质疑后,顺势宕开一笔:
  师(一“转”):这几个孩童除想象奇特外,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生8:这几个孩童好奇心强,好胜心强……
  师点评诱导:对这几个孩童的评价如果只停留在以上几个方面,还不算深入。如果要作深入评价,还得找一找:画家画竹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9:是“美的姿势,活的神气”。
  师点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这些孩子在月光溶溶的院子里,时而“跳将过来”,像一只只青蛙;时而蹲下来,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他们的姿势美吗?
  生(齐声):美!
  师继续诱导: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强,想象是那么奇特,思想是那么灵动,他们具备活的神气吗?
  生(齐声):具备!
  师:既然他们具备美的姿势,活的神气,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10:孩子活动本身就是一幅画。
  师:说得好!孩童的活动具备“美的姿势,活的神气”,也是一幅竹影,一幅画。
  师(再“转”):文中谁把孩子的活动当画欣赏的?有何依据?
  生11:是爸爸。“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师点评:这种情境让老师想起了现代诗人卞之琳的一首小诗――《断章》(投影,生齐读)
  师:这帮孩童好比是“桥上看风景”的人,那爸爸呢?(就是“在楼上看你”的人。)显然。爸爸是被这幅风景、这幅画吸引了、陶醉了。他处处呵护童心,又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孩子的童稚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在指导孩子画画、赏画方面是娓娓道来。爸爸的形象类似于我们初一时读过的哪篇文章里的哪个人物形象?
  生(10多位同学咕哝):贾平凹散文《月迹》里的奶奶。
  师:你们联想丰富。这又激起了老师想与同学们对对联的兴趣,老师出的上联是:“奶奶循循善诱引领孩子庭外寻月”,请同学们小组议一议,对出下联。
  生12:爸爸娓娓道来指导儿童门汀画竹。
  师:我再给加一横批――“童稚最美”。
  生:又报以掌声(自发地)。
  师:与《月迹》里的奶奶相比,“爸爸”懂得画,他的职业是什么呢?
  生(齐答):画家。
  师(三“转”):我们再看看作者的职业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3:也是画家,从题注可找到依据。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文中的“爸爸”有作者的影子。作者首先是一位画家,他又是一名散文家,他用散文家的笔墨来传达他的美学思想:美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童稚活动最具艺术美!让我们怀揣这种美学思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本人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欣赏充满童趣、富有画面美的童稚活动描写,感受其中蕴含的艺术和美;(2)领会作者对美的最高境界――美的姿态、活的神气的追求。于是在这一环节里,通过三次“转向”,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步步引向目标,引向深入,推向高潮。鉴赏孩童的活动,领会爸爸的形象,终究是为领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美学思想做铺垫。因此,可以说三次“转向”又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领会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品味了如画般的语言,达成了教学目标,因而可以说“转”这一环节是课堂的“核心”。
  
  环节四:合
  
  “合”就是课的结束。传统的当堂训练、总结反思、布置作业、迁移运用等都可以叫“合”,我们追求的是“散文式”的课,课的结束一定要与上一环节一脉相承,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节课的“合”我采用的是迁移运用法。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请耷起你那灵动的笔把这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写下来。
  这种结课方式,是在组织学生“反刍”课文最有价值的东西,实现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跨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借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东方分校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勇的话说,这是一节“线性结构的课”。整节课以跟踪孩童的童稚活动,探究作者的美学思想为经线;以品味语言,适度拓展为纬线;以美读、品读为手段;教学效率高,目标达成度高。本人的体会是:“起承转合”的结构让课堂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形散而神不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