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新课程课堂同步答案 [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细节”之所感]
 

新课程课堂同步答案 [新课程下小学音乐课堂“细节”之所感]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3:37 影响了:

  关注教学细节要从高着眼。细观察,总揽全局,辩证地对待。当前新课改步伐逐步加大,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被放在了课改的中心位置。各种创新型、开放型模式成了新课改背景之下重要的音乐教学方式,被许多音乐教师所“青睐”,在众多观摩课、优秀课展示中都能见到她的“靓影”。但是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表现形式、成效,以及反映出的深层次的问题让笔者很有感触:这难道就是我们追求的音乐课堂吗?在此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
  现象一:放任自主实践.落空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内在美,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听音乐进教室”,好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几年来从没有变化过。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了。又如: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合作、音乐实践学习(或表演)这一形式,对实践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一时间,学生嘻嘻哈哈,满教室闹成一片。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还有许多教师喜欢在学生唱歌、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手击拍,如:  可以认为,这种拍击方法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只要稍有节奏感就能拍出。像这样不用动脑的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发挥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毫无意义。  但如果教师把节奏设计成这样:  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化,但是学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拍对了。  现象二:评价失真.过度赏识  教学中为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教师在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出现后,为了体现新理念,一概表扬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并没有细细考虑学生的回答中是否出现有悖常规的问题。如:学生回答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总称赞道:“很不错,掌声鼓励。”学生随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特别是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其节奏、旋律把握得不够准确,还出现了跑调的现象,而且也没有融人自己的情感,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竟然还是“唱得真棒!”。像这样的评价往往没有深入其根本,而导致过多的表面化。
  在观摩课中,经常看到有教师准备一些小糖果或小礼品,用于课堂上奖励学生。试问:教师是不是每节课都有这样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奖品?如果是为了应付听课,这样的演示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学生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化吗?
  现象三:盲目追求综合,舍本逐末
  有的课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已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音乐课成了活动课!
  曾听过这样两节课,旨在通过音乐欣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一节是《海》,教师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海底世界,而对于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教师匆匆带过,一味地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有哪些海底生物,还要进行作品展示。顿时学生忙开了!各种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人眼帘……简直成了美术课!另一节课是《鸭子拌嘴》,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5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魅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
  从这些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是迷失了方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们来热闹一下?就是这样进行音乐实践、综合吗?其实,这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改变或削弱了“音乐为本”的学科性质。音乐教学的“中心”还是要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本质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何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现象四:忽视基础教学.浅层美育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牢固,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实验课中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从以往的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到现在过度迁就所谓的“快乐”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悦。有位老师上《大海的歌》一课,这样开始:小朋友,在今天的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好玩儿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浪片段)生答:大海。再问: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动手布置一个海边的场景好吗?(利用上面的道具或自带的东西,然后分组布置海滩、人物等)好―会儿,―个热闹的海边沙滩出现了:捡贝壳的、套着游泳圈的、光着脚的;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晒日光浴,哼着歌曲悠闲自在。一副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听课老师的眼前,可时间过了约有半节课,而后才匆匆学唱欣赏……
  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情趣,让他们动手创作一些情境,能给予他们极大的满足感,但是学生的参与实践要以音乐活动为主。这里的准备活动就用了很长的时间,不知能体现什么?场内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明显只为了热闹摆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的思维,替他们把好舵,导好方向,效果将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课,另有老师这样安排:小朋友,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海边好吗?(律动)你听到了什么?(海浪声和海鸥的叫声)再问:谁能把刚才听到的海浪用动作表现出来?先是让学生自创海浪的动作(教师引导海浪大、小、远、近的变化),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海浪的动作,随着海浪时而高、时而低,带有强弱地表演海浪的动作,再让学生唱起《大海的歌》。接着请学生思考:大海里有哪些景观?启发学生用自己坐的凳子“造”出一个大海。这个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表演的兴趣,还增添了表演的范围。学生听音乐,根据不同情绪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动作,表演两种不同情绪的大海,为了让表演更形象,使用了道具一一块蓝色绸布,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学生的情绪高涨,表演非常出色,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整个教学过程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正是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新标准”的内涵,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诠释了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决不是不要双基教学,而是把双基融人到听、赏、唱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