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课改之下我们怎样教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课改之下我们怎样教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4:49 影响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已于2006年秋在我省启动。就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而言,本次高中课改担负的使命是繁重的。从语文课程一个学期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虽然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等能罗列出许多条,但涉及课堂教学,教师们或表现出迷茫,或流露出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在举行的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课上的令人满意者不乏其人,但在语文教师群体中,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这种现状让人担忧,更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在高中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根本出路在于重建课堂。 所谓“重建课堂”,是指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要求为视点,来重新认识和规划语文课堂教学,重新规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变革语文课堂教学,即重建语文课堂,是实施高中新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一、改变教师在传统教育中充当的定向者、定规者、定论者的角色,建立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中国教育学会长顾明远说:“要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不允许我们“穿新鞋走老路”,使课堂“形”“神”分离。每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以往的不良的教学定势。如:有的教师讲课完全依赖一本教参,离开教参就心里发虚,不知如何去教;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于权威的见解,否则就斥之为错误;有的教师害怕质疑,甚至将课堂上经常提问的学生看成是对自己尊严的挑战而横加批评……如果教师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种种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问题,那么改革就仍然是形式,而没有质的变化。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成为他们自我构建知识的指导者。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他们学习的促进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分享知识、情感,形成一种互惠的教学关系,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文化取代“以知识为中心,教师绝对权威”的教学文化。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新角色,即新课程所定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这次调研中,省普教室主任陈小敏强调:教师的语言要能感染、激发学生兴趣。语调要求抑扬顿挫,语言讲究简洁连贯,富有幽默感。教师在课堂上要自信、宽容、微笑。
  
  二、把握教学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特点。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
  
  上好语文课必须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统一。预设指的是教学设计,生成指的是教学过程,预设和生成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但是,如果上语文课预设太周详,太细密,一个板块接一个板块,一个课件接一个课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推演出来,让学生亦步亦趋跟着向前走,就形成所谓的“以教定学”,学生的自主性就大受影响,甚至无法发挥。笔者认为教师计划与预设应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预先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透彻理解,对学生真正了解,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设计有利于进行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应设计对作品中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的相关环节;教学设计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并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此外,我们更需要课上“生成”,包括教学情境的生成、问题意识的生成、思维能力的生成和实际目标的生成等等,这样才是“以学定教”。而这样的“生成”是老师所难以预料的,也并不是老师按照自己的预设能够“牵”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临场发挥和及时调控的智慧和勇气。包括面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兴趣和动机的导引;面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要有高认知问题的引导和排除愤悱心理的点拨;在热烈的互动和争论时,要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培养团队精神的技巧;在解读文本、辨词析句的过程中,要有指导学生穿透字面、驰骋思想、联系生活、体验感情的方法。陈小敏主任提出:课堂上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把学生的质疑转化为新的教学知识点和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的质疑”。总之,上好语文课既要预设,更要生成,生成比预设更困难,但是更重要,这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三、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
  在语文教学改革历程中,曾因对讲析式教学的批判而把重工具性的“训练”重点纳入到语文教学视野而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又鉴于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开始强调“感悟”,于是重工具性的性“训练”又在逐渐地淡出。
  出现以上的偏差主要在于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应该说,语文“工具性”,与语文的有关知识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工具性”不等于“知识性”。“工具性”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要供人使用,在交际中使用,在学习其他课程中使用,在全面发展中使用,在终身学习和发展中使用。“工具性”就要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而“人文性”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德育,这只是“人文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文性”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与成长,立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怎样的“人类文化”去滋润和培育他们,并采用正确而良好的培育方法,这才是语文“人文性”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内涵。 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就一定要立足于培养人即“以人为本”的高度,从能力的培养着眼,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动手操作。具体讲,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工具时做恰当的知识性的点拨。“知识”只是一根“拐棍”,我们只是要将“拐棍”交给学生,让学生凭借“拐棍”更好地使用“工具”。怎样识字、写字,怎样阅读、作文,怎样进行口语交际,这些都是实践性非常突出的项目。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能力,这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获得统一的表现。
  
  四、从实际出发,采用“横断面”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阅读部分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如果把新教材每个单元4篇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一方面课时不够,另一方面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纵剖面”与“横断面”的关系。“纵剖面”,就教一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把课文的方方面面、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纵剖面”式的课,犹如让学生读长篇小说一样,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必然读不仔细,更谈不上深透了。因此,一节课只能展示一个“横断面”,犹如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内容相对集中,甚至可以反复诵读,细细琢磨,深入领悟,以收“文道统一”之效。当然这样的横断面,应该是体现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每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长进一步,上一节课就有一节课的收获。如果采用“纵剖面”的课堂结构,而每一过程又都是走过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或蜻蜓点水,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争论的高潮,引不起思想的风暴,这样的课在学生心中不留痕迹,必然学生不喜欢学。因此陈小敏主任指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课不能上得饱满,内容不能太多,教师不能讲得太多,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要留给学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而我们看到的课往往是纵剖面的多,横断面的少,原因之一恐怕是执教者怕被评说成“课堂结构不完整”。这实际上还是形式主义的评价观,而不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出发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观。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舞台,只要执教者用心演绎,灵活处理,必然能为学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万种风情。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