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发布时间:2019-02-02 04:33:57 影响了:

  摘要: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只有善于、乐于、勤于提问的学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而有所创造。作为语文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提问,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平等对待 激发兴趣 拓宽空间 教给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文章进行表象的认读、感知,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才代表着他们对文章的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一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简单层次地讲,也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目的、有效率地提出问题。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提问意识呢?
  一、尊重差异,让学生敢“疑”能“问”
  “我思故我在”,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是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但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思维、表达能力的不同,他们的差异也很大。怎样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充分思考和提问的机会。一次,笔者在教学“虐”字时,将下面的部分写反了,由于学生以前没接触过这个字,所以半节课下来也没人发现。一直到临下课时,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举起了手,指出了笔者的错误,于是笔者惊喜地表扬了他。以后再写到这个字的时候,笔者就会微笑着称赞他是笔者的“一字之师”。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了教师的重视,敢于提问的自信心也更强了。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见“疑”乐“问”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由于学生对提问的认知感不足,或者对文章的理解不到位,只想直接从教师嘴里获得答案,所以课堂上呈现的状态就是不愿主动提问,只想当旁观者或者接受者。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空间,使教师的诱导正好处于学生的“优先思考区”,促使学生处于“质疑”的亢奋状态,并因势利导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让他们从提问中获得成就感。
  在笔者所在班的语文团队合作小组中,笔者事先都会针对文章设计好课堂合作关注点,创设情境,给每个小组设计不同的方案。然后要求他们找出比较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方案并修订,再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提出疑问,先小组内解决,再放到班级中讨论。哪个小组的问题最有探究性,本小组将获得“最佳学习团队”称号,而问题的提出者也获得“最佳提问能手”称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起,他们的探究和提问欲望也就得到开发,能感受到提问带来的乐趣。
  三、拓宽空间,让学生有“疑”必“问”
  课堂上许多学生的问题来不及一一回答,如果将之搁在一边,那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肯定会大大减弱,他会认为教师不重视他的问题,那下次就没有提问的欲望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尽量多的提问和释疑空间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经过实践,“课堂学习小组团队”的操作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发一份课堂学习关注点,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贴到黑板上,使每个学生的疑问都有“发言之地”,然后不同小组派队员上去回答,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解决。
  四、逐个击破,使学生有“疑”善“问”
  1.对文章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番茄太阳》时,笔者强调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明明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明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始自终都能抓住重点,围绕中心展开讨论,不脱离主题。
  2.对文章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提出:课文写樟树,是实写吗?有没有什么含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觉到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3.对文章矛盾处质疑。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很有写作特色,用看似矛盾的语段来加强文章的表达。这就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抓住矛盾,提出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觉得82斤的母亲怎么可能在孩子心中会很重很重?孩子们一直和母亲在一起,怎么可能不知道母亲是用这么瘦弱的肩膀在扛起全家的重担?通过抽丝剥茧,一步步提问、释疑,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答案,要多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责编 张敬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