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地理探究学习的有效指导_
 

地理探究学习的有效指导_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3:06 影响了: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地理教师普遍接受,并尝试着运用于地理教学之中,几乎在所有地理教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探究学习。因此,加强地理探究学习的指导,提高地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是时代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客观要求。
  一、提出地理问题的有效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地理探究学习的开展至关重要。
  1.构建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
  科学研究证明,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教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1]。要鼓励学生对一些已有结论、现象规律不盲从,大胆质疑。
  2.创设地理课堂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地理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说是地理探究活动实施的关键。
  (1)利用地理教材、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面都安排有“问题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问题,鼓励同学思考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后面安排有研究性学习活动“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2)通过文字资料或案例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这是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最常用的方法。
  (3)通过历史故事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教师在地理课堂授课中,将一些历史事实、历史故事讲述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感性材料,也是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例如,讲述“大陆漂移说”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魏格纳是德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有一次生病,他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休息。突然,他发现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与非洲大陆的西海岸轮廓非常吻合。他意识到两块大陆曾经是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漂移分离开来。“大陆漂移说”就这样不经意地被发现。然后,设置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当初的魏格纳,请问你将用什么方法来使人接受你的观点呢?”运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问题。
  (4)利用古诗词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史上的瑰宝,古诗词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代诗词,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例如,讲述“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时,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何山里山外气候的时间差如此明显?再如,讲“我国的气候特点”时,关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可以引用一句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呢?等等。
  (5)利用图片、影视资料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影视资料,结合教学实际设置地理问题情境,是促进课堂教学非常有效而现实的方法。
  例如,讲述“印度”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印度的洪灾和旱灾的有关情景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了印度洪水泛滥,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被毁,工农业生产陷入瘫痪,灾民流离失所的景象。另一方面,印度又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河流断流,农田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有困难。录像资料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印度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一连串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6)通过奇特现象或生活现象设置地理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述某一部分地理知识前,介绍相关的奇特现象或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述地形的变化时讲到: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原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怎么被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总之,无论用何种方法创设地理问题情境,都应注意:设置课堂问题情境时,要把握问题与情境间的相关性和逻辑关系。
  3.提出地理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1)提出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①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的气候灾害时,让学生观看台风的视频,了解台风的危害,引发学生分析思考:台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国东南沿海经常会有台风?
  ②通过类比,找出异同。通过比较相近概念、事物的本质差别和不同概念间的本质关联,比较各种现象、规律的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比较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的特点,思考二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亚洲大陆的东岸是温带季风,而美洲大陆的东岸却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③归纳总结,寻求规律。通过归纳,从个别总结出一般规律。例如,从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归纳出等值线图的一般判读技巧。
  ④演绎推理,发现问题。例如,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去考察印度洋洋流方向,会发现北印度洋的洋流的方向不符合一般规律,思考其原因。
  (2)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地理文献资料。地理教材、工具书、学习参考书、科普读物、杂志、报纸中均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探究学习的问题来源。
  ②生活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生活阅历是地理探究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来源。
  例如,某学生在一次清扫厨房的过程中,对油烟问题有了以下一些思考:厨房中油烟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几种致病物质?油烟中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其危害是什么?油烟对居室物品有何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何?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减少油烟污染?可以提出哪些减少油烟污染的方案?
  ③社会热门话题。我国和世界的各种区域热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拓展知识的外延。如可以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铁路大提速、“嫦娥奔月”工程、水土流失、沙尘暴、暴雨洪涝、赤潮和水体污染等,世界范围的人口过快增长、粮食安全、新能源开发、全球变暖、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伊拉克问题、科索沃问题、非洲贫困等焦点、热点问题作为课题,把它们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感受生活,了解世界,展示自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方法与途径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教师提问的角度、方式及问题与学习内容间密切联系的揭示,无不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一种范例,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对学生提出的地理问题进行选择评价和修改
  学生刚开始提出的地理问题五花八门,有的离题较远,有的过大,有的过小,表述也不尽规范,教师要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选择梳理。首先,紧扣教学目标和问题情境,从众多的地理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使得研究方向较为集中。其次,对提炼出的地理问题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评价、选择和修改。①难易适度性。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既要略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2]。②趣味性。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探究的内容应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③实效性。一是指学生所选择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挂钩,也就是能够运用地理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取得学习的实效性;二是开展探究学习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④适宜性。是指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的生产生活,去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⑤价值性。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必要探究,对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加以探究。⑥可行性。选择问题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不能脱离主客观条件盲目选题。也就是说,要考虑学校的软件硬件、学生的家庭条件、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等,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的指导方法上,可以有范例引路、选题推介、随机点拨和借题发挥等方法,同时还要对选题过程及时总结。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效指导
  1.组织头脑风暴活动――使学生充分假设
  为了让学生放开手脚,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活动。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是把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它们充分发表观点,以集思广益。同一般的讨论相比,头脑风暴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它试图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讨论环境,让每一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它的主要规则包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与会者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阐述一系列新的想法[3]。
  2.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假设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但是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的教育却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等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尽可能地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多渠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地讲,就是让一个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即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让某个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办法(即鼓励求异思维)等。
  3.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规范――使学生科学假设
  学生提出的假设要做到四点:第一,所建立的假说要具有解释性,假说不应该与已知的经检验的事实和科学理论相矛盾。第二,在假说中,应该有两个或更多的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应作出明确的预测性表述。第三,假说必须是可操作、可检验的。第四,假说在表述上是简明的、精确的[4]。
  三、收集证据的有效指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学生去探究,而是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首先,要提供必备的资源,包括开放图书馆、网络、实验室,并争取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其次,是讲解一些搜集资料、获取信息资源等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再次,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作出反馈。反馈时,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提供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资料来源,激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当探究进程受阻、学生无法继续探究时,教师可以提供新信息或提出新问题,推动探究的进行。第四,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
  四、解释结论的有效指导
  从资料的搜集到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再过渡到形成解释,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非常困难。此时,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些有关资料分类、分级技术和资料整理方法的知识,如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统计等地理信息处理方法。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对事物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第三,应要求学生努力陈述自己的解释,再将它们集中起来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解释。第四,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成果展现方式。
  五、评价反思的有效指导
  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检查。包括探究计划是否严密?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问题?从理论指导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对解释的理由与结论进行修正。其次,要组织好学生个体反思和学生小组交流与反思。在学生个人反思中,教师可就反思的内容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就证据、逻辑推理和解释进行评价,教师应提供该问题的参考解释,作为解释评价的参照。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以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组织学生就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使交流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以宽容、辩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学生或小组的解释,形成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氛围。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探究活动直接指向过程本身,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提供某种反思的思路,如可根据探究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让学生分别进行反思。教师也应提供反思的方法,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展示交流的有效指导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班级活动或校级活动方式进行。各学生或小组在有关地理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根据研究课题内容的不同,将研究的结论或成果采用文字、多媒体演示、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展板、墙报、刊物、网页等形式,向全班或全校展示,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汤国荣.高中地理“探究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7).
  [2] 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