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外因调查与分析_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外因调查与分析_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6:59 影响了: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许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些原因。   [关键词]提出问题 兴趣 引导
  
  现在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让学生课前预习后对课本的知识提出问题,却提不出来。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外因是什么呢?对此,我们课题组老师带着这个问题,在学生当中作了一次调查,现将调查的初步分析作一简要介绍,希望能和大家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问卷答案的统计,有如下结果和大家分析:
  1.有60%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动机是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有80%的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这样就会事半功倍。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但总的来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还是最喜欢数学。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数学这科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只有20%的学生在与同学讨论问题时,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有73%的学生认为提出问题需要胆量,对自己没有信心,怕丢人现眼;也有的是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由于多种因素,他们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少说话。他们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课堂上,觉得自己没有发表见解的权利,不会参与学习。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和别人说话,有的还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做出让老师和学生无法想象的举动。作为老师,就应关注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用老师的真诚、真心、爱心、耐心、智慧去获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氛围。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真诚去对待这种学生,决不能歧视他们,慢慢地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做到:心理上给学生一颗滚烫的心,学习上给学生一颗理解的心,犯错误时给学生一颗宽容的心,遇挫折时给学生一颗鼓励的心……总之,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时时有一种宽松、和谐的心情参与学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教师的爱对弱势学生的作用尤为重要。
  3.有61%的学生发现老师讲错了地方或觉得习题答案有问题,不敢大胆指正。说明学生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权威”自居,“师道尊严”至上,教师主宰课堂,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听之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唯师是从”的关系。为此,教师必须要实行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发言,充分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还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教材或权威,因为教材上的东西或权威人士说过的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如果盲目的去膜拜,也可能会禁锢思想、抹杀创新精神。
  4.有75%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问题有影响。老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应以知识传授为起点,以知识要素为轴心,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者”已不是当今教师角色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因为:①信息时代知识量多且发展迅猛,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②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③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有限的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培养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用无穷。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试、自我选择、自我激励,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尽情地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价值!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悉心体察,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进行全方位的引导,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地传授教材上那点有限的知识。
  5.对升学率的追求这种看法,有37%的学生认为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有60%的学生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反映出了很多学生的升学愿望。学习成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都很关心。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人心,大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理解已经不再狭隘了,但是多数人仍然把学生的考试、测验分数或等级作为其中的主要指标,好像离了它教学就没有了灵魂,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学生学习就迷失了方向一样。更有甚者直到今天还把它当成法宝,担心哪一天不考试了,学生没有成绩单了,教育就要面临灭顶之灾。当然,学习成绩提高了也不能说就不是一件好事,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学生成绩提高了,可能就意味着他的素质能力也相应的增强了,成绩的提高和人的整体发展是一致的。有的学生可能就不是这样,表面看起来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发生变化,却在其他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那些成绩比他好的孩子。而有的学生虽然成绩提高了,但却不一定是本人能力和素养的真实反映。因为学习成绩充其量只不过是人的某一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表现,决不能和人的整体发展划等号。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于光远教授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时说:“我本人考试分数从来不高。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小算盘’。小时候我觉得由于自己不在乎考分高低占了很大的便宜。我从不备考,当别的同学花很多的时间备考的时候,我学新的东西,当然占了便宜。”由此看来,即使学习成绩是客观的、真实可靠的,也只能说明学生当前的情况,并不决定其一生一世的发展。
  从上面调查分析来看,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性格、兴趣等,也有老师的原因,老师没有放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此,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离不开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所应起到的所谓“引导”作用。新课程下的老师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如果老师引导得当,不感兴趣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都可以大胆质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