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G,-BOS突破] 大G
 

[G,-BOS突破] 大G

发布时间:2019-02-10 04:16:09 影响了:

  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客车领域,苏州金龙推出的“智慧客车”试图采用虚实结合的做法,找到破解同质化竞争的“魔戒”。      2008年,做了17年客户服务的谢江宏被秘密派到苏州金龙的一个项目组,负责其一项庞大且神秘的服务课题。
  当其秘密武器终于亮出,被称为G-BOS智慧运营系统隆重上市,“智慧客车”这一新鲜名词被推到台前。
  只是,在2010年的5月初的上海客车展和5月底的北京客车展上,苏州金龙的“智慧客车”却卖足了关子,样车车门紧闭,从不纳客。“仅仅是噱头,玩玩文字游戏罢了,不可能有市场效应。”当时的舆论氛围对苏州金龙极为不利。
  但是“智慧客车”的话题经过蓄意发酵,在争议和辩论中,这一名词已经被慢慢放大。智慧客车的概念植入手术,初获成功。
  对此,谢江宏有自己的判断,告诫整个团队要埋头做事。2010年苏州金龙全年产销量突破2万辆,销售额达到71亿元,排名行业第二。
  “一切还刚刚开始。”这位在G-BOS项目上“潜伏出山”的总监说。
  
  “智慧客车”
  
  在中国,客车制造商的产品大多以组装生产为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品牌的竞争力,也成为客车企业被动服务方式的根源。
  “最初的想法只是将企业的服务从被动变成主动。”回忆整个研发过程,谢江宏认为,“智慧客车”是应对客车界同质化的一种方式。
  两年多来,整个项目组的工作都是保密状态,所知道的只有不超过3个苏州金龙的高层领导。他们对国外市场及技术进行研究,却发现真正适合于中国客车市场、能够借鉴的东西很少。后来,谢江宏带领着团队用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必须先清楚客户需要什么”,而后,他们又到海外和客户进行交流,从中发现国内和国外运营商在管理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国内客户迫切希望从原有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比如对车辆的管理、保养,提高经济性等。这一发现让谢江宏和他的团队如获至宝。
  一年多后,产品已经初具雏形。如此创意,还要给它一个打得响的名称。中文名称,“智慧运营系统”,几乎没有任何争议地通过了。而英文名称上最终选定了“G-BOS”。
  G用来表达身处3G时代之意,BOS正好是Bus OperationSystem的英文简称。中英文名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与丰田的G-BOOK不同,G-BOS最大的亮点在于全程记录了车辆运行的各种关键数据,为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有助于传统管理向智能管理的升级。
  在客车企业和客车运营商的过往实际运作中,通常强调技术节油或技能节油,技术节油几乎已经达到极限、突破的难度极大,而技能节油往往是单兵作战,个人经验缺乏可复制性和可传承性,但G-BOS“智慧运营系统”则如同车上的“微型电脑”。
  例如,一辆公交客车在固定的线路上行驶,通过客车的运转,自动记录整个行程的精确数据,并分析出该车有没有在行驶过程中浪费动力能量,这套系统就像是客车的“大管家”。这个“大管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车辆超速、空档滑行、急加速、急减速、发动机超转、空调、暖风装置开启状态、使用时间、开门时长等状况自动记录数据,通过对发动机ECU油耗数据及实际加油数据的对比,分析出客车高油耗的具体原因。简单地说,G-BOS就是对驾驶员的不良操作习惯进行分析指出,以提高行车过程中的节油技能。
  苏州客运的600辆车成了G-BOS的第一批用户,随后,经历了不断征求意见、持续改进的过程,深圳、北京等地使用者的数量开始增长。
  “海格客车过去一直低调地在行业扮演一个追随者的角色,现在提出‘智慧客车’,则是在中国客车行业扛起了一面大旗,对提高客车制造商的技术引导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客车专家、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王健对《汽车观察》如此评价“智慧客车”,他认为,“智慧客车”技术不仅是帮助运营商节油,同时也是为政府节能减排目标做贡献,如果每个客车驾驶员节油5%~10%,中国的客运行业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事实上,“智慧客车”就是一种车队管理系统(FMS),国际上的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车队运营效益,不仅给客车运营商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客车制造商的产品创造较高的价值。“‘智慧客车’是运营商和制造商共同利益的结晶。”
  
  时间表
  
  尽管走在行业前列,但谢江宏认为,“还不能说我们就完成了‘车联网’,这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理由是,‘智能公交’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投入很大。”
  目前,一些城市如成都、合肥、武汉等地,通过政府来承担民生工程项目“公交智能调度系统”。通过电子地图上的定位信息和站点视频就可以轻松了解到中心城区所有公交车的运行情况和场站的客流状况,并随时通过语音或数字调度指令等方式指挥、调整公交车的运行状况,从而彻底解决“发车不均匀”、“久等车不来”这些问题。
  “车联网”正以像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进入智能交通、客车运营管理等领域。“物联网”的应用将带动客车行业产业升级,并将推动国家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实际上,利用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交通部正在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运输、物流系统,作为搭建物联网的基础。交通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延华介绍,全国公路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等试点应用也相继开展。通过“物联网”
  技术对客运汽车进行管理,对车辆进行实时调度监控、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车辆和司机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车辆管理手段,提高对外服务质量,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客户满意度,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收益的目的。
  “从单凭经验管理,到智能管理系统,整个公司都要改变,这就意味着要做大的调整,很多人一时还无法接受。”
  谢江宏表示,尽管现在车辆与互联网联结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扩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要在国内实现广泛应用,目前还难以给出准确的时间表,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有可能尽快实现真正的“车联网”。
  他对未来有所期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