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邓小平故里,睹伟人风采,寻伟人足迹:伟人毛译东的故事
 

邓小平故里,睹伟人风采,寻伟人足迹:伟人毛译东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21 03:58:50 影响了:

     这里四季百花吐艳,绿衣盎然,呈现出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风貌,是人们追思邓小平足迹、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邓小平故里,它是一个以邓小平故居为核心,占地830亩的绿色生态园林,园区内有二十多处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
  
  景区大门寓意“三落三起”
  邓小平故里正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层屋顶的景区大门,寓意了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壮丽辉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这激发人们去重读伟人之初,追寻邓小平同志革命之路。
  邓小平故里风景秀美如画,主要得益于2001年9月,广安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以及邓小平家人先后来到小平故里植树,100多个中省系统和单位多次参与了这次活动,把人们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化作了一片绿荫。园区内现共栽植树竹花草165种,15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80%。
  邓绍昌墓地父亲为小平选择了赴法留学
  
  邓绍昌是邓小平的父亲,他出生于1886年,卒于1936年,享年50岁。邓绍昌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回乡后教过书,当过协兴乡团总和广安县团练局局长。因他受过新式教育,见过世面,思想进步,开明正直,嫉恶如仇,痛感清政府的**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横行。他参加了当地的袍哥组织,做过协兴“码头”的当家三爷,后升为“掌旗大爷”。他奔走呼号,积极从事反洋教和“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后,广安建立了革命军,血气方刚的邓绍昌加入革命军当上了新兵训练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地方的武装暴动。邓绍昌在乡里受人尊敬,很有影响。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为邓小平同志选择了赴法国留学的道路,这个决策对于邓小平的一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
  邓小平铜像广场亲切笑容常驻人们心中
  广场入口两旁的几颗树,是2004年小平百年诞辰时,小平家人回到家乡种下的,以此来表达她们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广场中间高大的银杏、水杉等都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来故里视察时培植的,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小平同志的缅怀之情。
  铜像广场三面山脊环绕,形似座椅,林木环抱,绿草茵茵,邓小平铜像就端坐在广场的中央,既庄严肃穆、又亲切自然。2004年8月13日,胡锦涛亲自为邓小平铜像揭幕。铜像高2.5米,重1.8吨,基座是由黑金沙花岗石做成,正前方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这尊铸铜座像面容温和,两颊瘦削,目光敏锐深邃。小平身穿短袖衬衫,军便裤,沿口布鞋,面带微笑地坐在椅子上,亲切地注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似乎抖落一身风尘,回归故里,常驻于故乡人民心中。
  在铜像广场的周围有许多桂花树,8月22日是小平同志的诞辰日,这时也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弥漫着桂花的清香,亲切又温馨。按照“天然纪念馆”的理念,邓小平故里的地形地貌基本保持了原貌。眼前这片茂密的竹林是川东地区常见的慈竹。当地老百姓都喜欢栽竹。
  1989年,邓小平的小女儿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慈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她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对故乡的慈竹作了一段十分形象的描写,“老屋的房后,长满了翠绿的竹,细的恰如纤纤少女的玉指,粗的可作健康小伙的手臂。这竹叶边长边落,边落边长。你看地上铺满了黄叶,而竹枝上依然苍翠。我真想搬个小竹凳,拿上一把青蒲扇,在这小竹林中坐下,静静地,听一听竹叶的沙响,闻一闻竹叶的清香,透过茂茂密密的枝叶,去看太阳……”毛毛的笔下饱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国内唯一的纪念小平专题博物馆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专题的博物馆。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遒劲有力、熠熠生辉的馆名。
  陈列馆坐西向东,背靠高高山脊,面向广袤田野,周围幽簧环抱,门前碧塘泛波,庄严肃穆。三个斜坡屋面错落有致,三宕三叠,寓意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中间一片巨大的高墙直耸云天,寓意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在人类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整个建筑设计从斜坡到丰碑,又从丰碑到斜坡,寓意小平同志从平凡走向伟大,又从伟大回归平凡,体现小平同志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在建筑选材上,陈列馆选用了花岗岩和柚木,寓意小平同志刚柔相济的性格。陈列馆外观朴素、大方,体现了小平同志不喜张扬的性格,进入陈列馆序厅,从令人震撼的高大空间中,可以感受到小平同志的博大胸襟和超人气魄。
  陈列馆由一个序厅,三个陈列展厅,一个珍藏厅,一个电影放映厅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陈列布展引入了国际博物馆先进展示理念,充分采用了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
  六棵树从北京移植到广安
  六棵树分别是白玉兰、紫藤、丁香、石榴、紫杉和连翘,2003年9月28日,从邓小平同志北京住宅内移栽过来。邓小平同志生前对这六棵树特别钟爱,呵护有加,常常为它们培土浇水,还把石榴树上成熟的石榴分给子孙们品尝。
  2003年4月,小平同志的3个女儿到广安,当听说广安正在开展“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时,非常高兴,表示要出点力、尽点心。邓楠说,广安是小平的出生地,把北京家庭院的树移植到广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六棵树”由两名少先队员护送,沿途掬长江、黄河之水,取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之土送回了小平故里广安。
  邓小平从1919年秋离开广安到1997年2月辞世,78年未回过故乡,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中并不多见,乃至成为邓小平人生传奇中的一个迷。从这“六棵树”上,我们似乎读到了伟人“叶落归根”的故土情结。
  
  邓小平同志故居被誉为“东方地平线”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时光。这是一座古朴典雅、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当地人亲切称之为“邓家老院子”。
  这座古朴典雅的邓家老院子是由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陆续建造而成的。最早修建的是位于北面的北厢房,由邓小平曾祖父修建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了,北厢房共6间,有邓家的农具屋、织布室、横堂屋、饭厅、小平姐妹们的住房和邓小平童年、少年时代住过的房间,在邓小平曾经生活、学习过的房间里,保存着他儿时睡过的木床和学习用的书桌、油灯、笔砚等物品。
  故居正房共5间,是由邓小平的祖父修建的。正房中有正堂屋和小平祖母戴氏、父母邓绍昌、淡氏的住房,弟邓垦、邓先治的房间和邓家手工作坊。正堂屋是邓家供神祭祖,接待贵客和议事的地方,正壁上贴有“天地君亲师位”牌位,书有一幅联语,上联是“忠孝传家久”,下联为“诗书继世长”,横批是“祖德流芳”。室内存有八椅四靠,整个正堂屋显得简单而协调。
  在邓小平父母的房内,陈列着他们当年用过的日常家什。
  小平母亲淡氏,广安恒升淡家牌坊人,生年不祥,卒于1926年。淡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缝补浆洗、养蚕缫丝、纺纱织布、栽秧打谷、培育孩子什么活都能干。长期的辛勤劳作和长久的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小平的思念,终致她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去逝后葬于距故居约3公里的佛手山下。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的家庭能够生活下去,全靠母亲了。”
  
  故居南厢房是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在小平同志离开家乡后修建的。南厢房有小平父亲和继母的住房、客房和过厅。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后,她把家里的田地房产交给农会,带着女儿到了重庆,一直跟着小平生活,精心操持家务,是邓家的大功臣。
  随着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牌坊村曾三易村名,小平故居也历经沧桑。1951年邓小平全家离开广安迁往重庆以后,按照小平同志意见,老家的房屋全部交由当地政府分给了乡亲们居住。它曾作过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儿园、保管室,正是这样才使故居在“文革”那动荡的岁月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0年,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在首访小平故居后,曾高度赞颂这里是“东方地平线”。1998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邓小平同志故居”匾名。
  协兴老街印下小平童年的足迹
  协兴老街距邓小平故居约1.5公里,协兴之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协兴古为望溪乡,原来仅在靠北方设有场镇,称为“旧市”,约有一百余家店户。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市”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赶场交易的需要,清同治(公元1862年-1874年)后在南面增设“新市”,增开了店户80余家,它与“旧市”相距仅数十步,取“同心协力,发达兴旺”之意,故名“协兴”。
  协兴自古都是交通要道,从广安城出发,古时官道的北干路必经协兴。如今的川鄂公路也从中穿越而过。协兴镇是四川省百个小集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旧貌正在换新颜。
  在迅猛发展的协兴场上,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始终没忘保留下那条令人倍感亲切的老街。古老的街房相互偎依,古朴的梁、柱、础、片片小青瓦,显露出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一切是那么自然、朴实、大方,颇具川东民居特点。那狭窄的街道古为官道,逢场天虽显拥挤但却打扫得十分洁净。一间店铺紧挨着另一间店铺,从店主人那欣喜的表情中足见这里的人家殷实而宽慰。
  当年,小平每天来到协兴老街的北山小学堂读书,逢二、五、八(旧历)场期,小平还常常背着一只小竹篓,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之中,为母亲买回盐巴、针线,也为自己买回学习用的桐油、蜡烛之物。在协兴老街那古老的青石板上,深深地印下了小平童年的足迹。
  
  北山小学堂少年邓小平接受新式教育
  
  北山小学堂始建于清代,位于广安区协兴镇老街。学校开办于清朝的宣统元年(1909年),由协兴场一刘姓绅士与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等开明士绅共同创办。校址设于协兴老街刘姓庄园内,有学生百余人,分甲、乙、丙、丁四班,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课程。早期在校任教的有刘星一、邓绍昌、邓俊德、陈鲁山、蒋能彬等。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山小学堂规模有所发展,班额扩大到八个。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协兴场新建了协兴小学,北山小学堂校址划归协兴乡人民政府,先后用做乡财政所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1911年—1915年,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就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在这里培养了一批知名人物,他们中有:邓小平、胡伦、邓绍圣等。
  北山小学堂现设有北山小学堂办学展示室、少年邓小平求学展示室、少年邓小平就读的丁班教室、丙班教室、小礼堂、教习办公室共六个部分。北山小学堂的陈列以其创办、发展为线索,以刻苦求学、成绩优秀的少年邓小平在一些关心国家命运,思想开放的师长影响下,立志走向世界,寻觅救国救民之道的历史为主题,展示了少年邓小平远大志向的确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以及广安新式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TIPS
  地理位置:广安协兴镇;整个邓小平故里旅游区分为邓小平故里核心区、佛手山风景区、协兴老街—牌坊新村—金狮村旅游接待服务区三大区域。
  旅游咨询:0826-2412611
  门票价格:免费
  自助游:乘坐8路公共汽车(1元/人)或出租车 (约15元)前往。
  自驾游:从广安城区经绿色长廊约7公里即到。
  周边餐饮:桂兴羊肉、鸳鸯蒸饺、渠江大河鱼、正元星辰好吃街、凌云路餐饮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