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寻觅散存在境外的“上海记忆”_寻觅记忆的声音阅读答案
 

寻觅散存在境外的“上海记忆”_寻觅记忆的声音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9:32 影响了:

  卡尔马克思给友人的亲笔手稿,英国外交部关于1896年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事件的文件,尼姆·威尔斯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美国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的采访记录,第一个抵达延安的欧洲记者拍摄的那段激情燃烧岁月视频……这些原收藏在世界各处的文献和影像资料而今汇聚在上海市档案馆里。上海开展境外档案收集工作已经有一些年头了,收集者的足迹遍及欧美各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那么,这些珍贵文献经历的又是怎样一条路线图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90年代。
  由来已久的收集视野
  最初,收集境外档案纯属偶然。1998年,上海市档案馆在美国举办了一场展览,展示馆藏民国时期各界名人的珍贵手迹。在参观的人群中,有一位华人当即表示,如果上海档案部门感兴趣的话,他有东西要捐赠。双方接触后,一拍即合。同年明,档案馆专程派员赴美,接受了一批中国近代名人的档案资料的捐赠,计有信函、藏书、报刊、照片和实物,多达千余件。自此,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移向境外。
  此后,上海市档案馆利用中法开展文化合作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收集人员前往塞纳河畔的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和南特档案馆,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带回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法租界档案的目录,以及部分反映上海租界重大事件的档案文献,其中有关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事件的新史料还曾在《档案与史学》杂志上披露。
  境外收集也没有一味的台近求远。自2001年起,档案馆工作人员曾多次前往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和收藏机构,用复印或手抄等方式,收集了不少有关近现代上海的档案和档案目录,内容涉及中共党史名人,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上海租界等。
  如果说最初在境外收集的档案多少是对已有馆藏作拾遗补缺的话,此后的收集工作开始有意识地围绕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展览而展开。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的2010年,档案馆的收集人员前往德国联邦档案馆,不仅收获了马克思给友人的亲笔手稿,《共产党宣言》的初印版,还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意外发现了一段珍贵视频,那是瑞士著名记者沃尔特·保萨德1938年访问延安时拍摄的毛泽东为八路军将士讲课和八路军战士训练情景。回国后,就在大家探讨如何与瑞士人作进一步洽谈时,2011年5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负责人又神秘地出现在上海,在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举行的“绿色档案建筑”研讨会上,出人意料地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沃尔特·保萨德拍摄的那段珍贵视频的复制光盘!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前夕,2009年至2010年,研究人员两次造访英国国家档案馆,收集了晚清时期上海租界变迁的有关档案60余卷(件),尤其是收集到了1896年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事件的有关档案材料。
  吹响重新集结的号角
  2011年,“积极拓展档案收集渠道,有计划、有重点地征集散存在境内外的涉及上海的珍贵档案,征集‘境外的上海城市记忆’”作为强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举措,被明确地写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集结号吹响了。
  然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以往收集工作实践的延续和推进吗?瑞士人沃尔特·保萨德拍摄的有关抗战时期延安的视频,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1938年毛泽东的风采,目睹了艰难抗战中的八路军英姿,更重要的是让档案人感悟到更尖锐的问题。
  现有的收集成果不可谓不突出,收集工作的视野不能说不宽阔,问题是,年复一年的档案收集主题不甚确定,收集内容呈现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也是不争事实,简言之,收集工作缺乏规划。
  如果我们沿着沃尔特·保萨德的视频资料继续延伸,我们将不难发现: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来华的外国记者何止一个沃尔特·保萨德,包括大名鼎鼎的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在内的外国“老记”还大有人在。这些有着敏锐嗅觉的外国记者曾冒险般地用镜头对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聚焦着引领未来中国革命的领袖们,“何不以‘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主题收集一批珍贵档案,并在合适的时候举办一个同名主题的展览呢”,不知是谁的提议启发了众人的思路。于是,你一言,我一句,汇聚相关专题的档案材料纷纷被提及:有想起馆藏外文报刊中的外国记者报道材料的,更有想起曾在胡佛研究院档案馆里“邂逅”由外国记者拍摄的反映延安生活和中共领导人的视频……渐渐地,围绕这一主题,大家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大到可以成规模,可以成系列。更重要的是,大家意识到确立一个富有意义的收集主题,对开展收集工作是多么重要。很快,一份有着朱纪华局馆长“有方向、有目标、有主题地组织实施,使境外档案收集工作项目化”批示的汇报材料下发到每一位收集工作人员手中。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境外档案收集由此进入了新的征途。一项名为“全球视野下的上海档案史料”的研究课题开始立项,对已收集的境外档案史料的梳理工作已经启动,一张着眼于境外档案收集工作开展的征集网络开始悄悄撒开……更重要的是,一份基于档案收集项目化这一指导思想的收集方案也已酝酿形成。
  在方案中,通常每年确定一至两个收集项目,每一个收集项目是由若干的收集重点组成,正是这些围绕同一主题的若干重点形成了系列化。以“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主题为例,围绕该主题展开的收集工作构成一个收集项目,这个项目系由一个个收集重点组成,该重点可以是人物、事件,或者其他,如今在该项目中我们选择了以人物为重点,即外国记者譬如沃尔特·保萨德、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围绕每一个人物的档案资料分布情况、各收藏机构及其档案情况、收集策略等,制定相应的收集计划,这份计划的关键在于具有可操作性——一份可供精确查阅的档案目录是必须的。
  我们计划逐年充实每一收集项目的内容。一旦条件成熟,即启动其他主题的境外档案收集项目。
  第一现场的查阅“全记录”
  境外档案的收集工作总是从境内开始的。
  友好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不仅赠送上段珍贵的视频,还提供了一份近千条的档案目录,内容全部与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沃尔特·保萨德有关。对这份德文版档案目录的研究,成了收集沃尔特·保萨德档案的关键环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