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8:20 影响了: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75-02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 充分肯定正确点,鼓励闪光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优点得到认同,将会发挥更大的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喝到瓶子里的水?”一生说:“把树叶卷起来当吸管。”看似不现实,但我们不能不为学生的大胆创造而惊叹!
  二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原则。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 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周总理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 创设情境,激趣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笔者用蚂蚁和蝈蝈的谜语引入,让学生猜谜,学生立刻兴致高涨,注意力也被随之被吸引了过来。得出正确的谜底后,笔者才出示课题《蚂蚁和蝈蝈》,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蚂蚁和蝈蝈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对这些动物的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五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