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网络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探析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网络治理的困境及对策 [探析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2:18 影响了:

  摘 要: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公务员心理困境的产生,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平,已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公务员心理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 心理困境 原因 对策
  
  中国于1993年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使我国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群体的管理走上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目前,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公共行政职业由于与公共权力、公共利益相联系,所以公务员也有着有别于其它职员人员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面临着特别的冲突与矛盾,最终反映在公务员心理上,导致公务员心理困境的产生,影响了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实现国家和政府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直以来,我们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视却不尽人意,这已成为影响公共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
  
  1. 公务员身份的二重性。首先,公务员是公民,享有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有权接受公共服务。其次,公务员是公职人员,同样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有责任为公众提供服务。公务员既是公民的公仆又是公民中的一员,双重角色时常产生冲突,造成紧张。
  2. 公务员执掌和行使公共权力。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独特的管理领域,与公共权力相联系。公共权力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运用公民和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谋取公共利益。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管理这一领域的从业者。当从事这一职业时,相应的也必然与公共权力发生关系,成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和行使者,这是其他职业从业人员难以比拟的。
  3. 公务员身处公共领域,具有不同于私人领域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和较高的道德要求。通过输出公共产品,如公共物品、公共秩序与安全、社会价值的分配等来满足与实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不以市场取向或利润、赢利为目的。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公务员就有着特殊的价值引导和职业要求,即以公共利益为第一价值追求,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
  
  二、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 职业“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自然本性的冲突
  公共行政领域与公共权力相联系,在性质上具有公共性,即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公共行政领域的特殊性必然影响其从业人员――公务员,对公务员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要求。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够正当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是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的。自利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现实中人不可能脱离他的个人利益而存在。当与公共权力相联系时,公务员便有了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可能有的机会,即占有和不正当地使用公共权力,甚至以权谋私。几乎所有的公共行政官员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1]因此,只要公务员还从事着公共行政管理工作,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消除,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也就不可避免。
  2. 官僚制理性追求与公务员个性发展的冲突
  以官僚制为基本特征的政府组织所要求的理性与非人格化在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的同时也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与私人部门相比,公共行政这一职业所特别强调的理性要求与规范精神压抑了对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和对自由的追求。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公务员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要求理性和谨慎。公共行政职业对公务员的理性要求与规范精神压抑了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公务员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困境的产生,如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与疏导,将会严重影响公务员的身心健康,妨碍工作,甚至使处于困境中的人脱离公务员队伍,从而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性。
  3. 公共责任重大与个人能力有限的冲突
  公共行政管理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必然按照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规律行事,以公共利益为依托,履行公共责任。我们认为公务员有追求私利的自然本性,只是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看待政府及其公务员。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道德高尚、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公务员,他们在身兼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更强调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更注重维护和追求后者。这些公务员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民众谋福,但一旦接触现实,就发现个人能力是多么的有限,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公共责任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
  
  三、解决公务员心理困境的对策
  
  1.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工作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政府作为公共行政部门,要加强重对公务员的心理问题的重视,从组织入手,加强对公务员的压力管理。政府为公务员解压,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在制度上为公务员解压。政府要改变过去盲目追求高指标、高水平、高速度、设置刚性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忽略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绿色指标的做法,拟定人性化的减压计划和考核指标,实现人与工作的和谐发展。
  2005年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公务员管理上推出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如2005年1月,广东省11位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广东省实行公务员强制带薪休假制度。2005年5月,北京市人事局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基层公务员休假制度放宽年限要求,基层公务员只要工作满三年,可以每年休假7天。[2]
  2. 公共部门的建设要向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3]
  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个人能力与公共责任重大之间的冲突是造成公务心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不断增强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公务员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产生不适、紧张、抗击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陷入心理困境之中。因此,加强公共部门的团队建设,以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共同分担责任和承担风险,以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支持与关心,使公务员在行为心理上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军作战,有助于缓解公务员的心理压力。
  此外,工作团队的共同目标使公务员增强了对工作的使命感,对作为公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统一的认识,当面临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选择时,更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助于缓解因职业的公共性要求与公务员的自然本性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心理困境。
  3. 公共部门要加强对公务员心理疏导渠道的研究与建设
  有了心理困境,就应当及时得到宣泄和疏导,这是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办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务员心理困境疏导渠道的研究,如设立设立专业机构,在公务员的录用、培训、考核、晋升、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进行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建设。可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法,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运用的“员工帮助计划(EAP)”,该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帮助解决企业员工及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例如开设心理咨询、放松室、发泄室等。中国联想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亮点就是实施员工帮助计划,保护职工的心理健康[4]。
  引导公务员提高对心理调适的实践,学会自我调适。公务员的调适是一种实践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公务员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的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察觉自身的压力,提高对压力的预警性,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学会改善态度与认知。[5]
  4. 公共部门在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中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
  当前公务员所接受的培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重于政治和才能的教育,忽视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结果是公务员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接受到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因而在其知识结构中缺少心理卫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造成了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的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公务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公务的培训中,加入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使公务员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的能力,从而使公务员在工作中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心理优势,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的目的。
  15. 公共部门在对公务员的考核工作中,应引入对公务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内容
  从当前的公务员管理模式来看,领导者重于从业务指标管理公务员,对公务员的考核也是单纯地以智商来评价公务员的群体工作能力,而不是以情商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务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务员群体成员之间难以和谐共处,以及在工作上互相促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部门的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对公务员的考核工作中,应针对公务员之间所存在的心理素质的差异,在考核指标上引入心理素质考核的内容,如对公务员情商的考核,将考核结果做为公务员岗位设置、晋升等环节的参考,达到更好地发挥公务员心理素质能力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会玲,刘立惠.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2]公务员“压力管理”问题需引起重视.中国城市报导,2005,(5).
  [3]孙析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4]孙杰,王洪伟.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案例.人力资源,2004,(1).
  [5]万涛.谈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