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孩子与战争:战争中的孩子
 

孩子与战争:战争中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9-01-20 04:10:28 影响了:

  这首通过儿童视角描写海湾战争的小诗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四年级下册,我感到有些意外和惊喜。下面,我简单谈谈创作动机和过程。   首先给予我写作冲动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巴格达的孩子们和以色列的小学生惊恐的眼神让我心悸(jì),他们甚至戴着防毒面具上课!后来是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再后来是美国占领伊拉克时的电视画面:一个头缠(chán)绷带的小男孩无助的眼神,大滴的眼泪,还有撕(sī)心裂肺的哭声。
  我还想起几年前出访黎巴嫩时的情景:2000年10月,我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出访阿拉伯国家,先到约旦,后到叙利亚,最后访问黎巴嫩。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可是由于几十年的内战,这座城市的战争痕迹十分明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上弹痕累累,有的勉强住人,有的已成废墟,汽车路过时看到的这一幕幕,我心里总有些堵得慌。尽管自己是军人出生,而且是野战军的炮兵军官,可是看到一幢幢烧得黑乎乎的楼房,看到仿佛大张着嘴无声抗议的门洞,让我这个从和平国度远道而来的客人十分震撼(hàn),觉得美丽的贝鲁特承载着太多苦难。
  战争是每一次和平的间歇,和平也是每一次战争的间歇。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可是,战争让孩子怎么办?在突如其来的战争面前,政客可以纵横捭阖(bǎi hé),滔滔不绝;军事专家们可以指点江山,卖弄学识;商人们可以囤(tún)积物资,大发横财。可是谁想到过孩子的感觉?战争对于孩子而言基本上相当于一场可怕的噩(è)梦。
  战争、死亡、仇恨,直到恐怖主义、人体炸弹、绑(bǎn�)架和滥(làn)杀无辜(�ū),这一切构成了当今世界新闻媒体的重要话题。这一切都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而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诅咒(zǔ zhòu)战争,诅咒一切发动战争的狂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童年只有一次,谁剥夺了人的生命和童年的快乐,谁就该下地狱。
  这首小诗想表达的主题思想大略如此。从写作技巧上而言,我运用了联想、比喻和排比的艺术手法,借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让一个中国孩子出面提出问题,选择了四个典型场景,即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夜空和绿茵茵的草地,分别作为诗思的驰骋(chí chěn�)地。这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海湾国家独有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大海与沙漠。在这样辽阔的背景上,把本应该正常出场的“演员”换成反常出现的“角色”,譬(pì)如正常的海鸥变成反常的战舰(jiàn)和水雷,正常的蜥蜴(xī yì)和甲虫变成反常的坦克和大炮,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既突出了孩子的困惑(huò),又展示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无助。
  在全诗的最后一段,有一个思想的升华,“我”变成“我们”,个体变成集体,个人的疑问变成大声的呼吁(yù),虽然口气还属于孩子,但显然加大了力度。这是远离战火处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向成人世界的呐喊,也是作者本人的创作主旨最后的体现:有一张不被导弹气浪掀翻的课桌,有一间不被炸弹弹片击穿的教室!这是一个孩子最起码的求知要求,在平实中完成了诗的诉求:“和平高于一切!”同时让中国的孩子们在同情和怜悯(lián mǐn)中倍加珍惜眼前的现实,能在鲜花中读书和享受快乐的春光,能在绿茵场上踢一场足球,是多么的幸运和来之不易!
  
  作者简介:
  高洪波,诗人,散文家。先后出版过《鹅鹅鹅》等10部儿童诗集,《说给缪斯的情话》等两部评论集,《波斯猫》《醉界》《人生趣谈》等20部散文随笔。作品曾获全国第一、第三届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作联络部主任、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