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语文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作文
 

[语文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作文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0:23 影响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善导――引导参与,催生学生创新思维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师生。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善导,能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蒲松龄的《狼》,在针对传统的看法“屠户是主人公”这个问题上,我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有的学生认为是屠户,因为狼是动物而不是人。有的学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动物也可作“主人公”,因为“主人公”即是主角,已不单纯是“人”的意思,有很多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就不是“人”而是“物”。就这样,在讨论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如火花在喷发。在我的循循善诱下,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狼是“主人公”。原因有二:从标题到结尾的点睛之笔,都体现了作者把狼作为“主人公”的写作意图;“主人公”即是主角,“主人公”并不一定是人,很多童话、寓言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样,教师的善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推翻了教材编者的“屠户是主人公”的观点。这种善导催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改的一大收获。
  又如,有一次我布置学生以“谈刻苦学习”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我提供了王献之刻苦练字、匡衡凿壁偷光的事例给学生作论证材料。我启发学生对材料的处理,既可从正面分析,也可进行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只要写出的文章言之有理,令人信服,就是好文章。在我的启发下,很多学生都对我提供的材料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有些学生却提出质疑:“王献之刻苦学习书法,写完了18缸水,精神可嘉。但他的父亲王羲之为什么不传授给他练字的方法呢?刻苦再加上好的方法,进步不是更快吗?”“匡衡凿壁偷光,其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凿坏了墙壁,微弱的光线还会损伤视力,我们可不能死搬硬套啊!”对这些充满个人创新意识的见解,我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相反,如果教师认为他们是多l嘴乱说、胡思乱想而加以训斥、嘲笑,那么,学生创新的思维、求知的欲望便会消失殆尽。而在善导中加以鼓励,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趣――唤起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激趣,就是要求教师充满情感,满怀激情,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学得兴高采烈,充分体现以情感为手段,以情感为培养目的的现代教育思想。激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根据“激趣”“启思”“有益”“民主”的教改原则,组织学生开展《微型小说选刊》倡导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做法是:首先,选定那些内涵丰富、构思精美、有猜头、有写头的微型小说佳作,以此作为激趣的源头。接着,把佳作的情节发展的高潮、释放悬念的关口、故事陡转的瞬间、人物描写的关键、揭示立意的部位等重要环节作为猜读续写点,并故意删掉这个猜读续写点的文字,以此作为激趣的关键点。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边猜想、边思考、边续写,激发学生想像的能力。最后,老师对同学们续写的内容与原作对照,在课堂上进行评讲和讨论,形成课堂有效的激趣高潮。学生续写的结果,有可能暗合原作,也有可能不同于原作,还有可能优于原作。但不论哪一种情况,它们都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这种作文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由此可知,激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引思――设疑诱导深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引思,是核心。它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问题、重点和难点等,精心设疑,引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
  我在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就成功地运用了引思的方法。
  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①警官奥楚蔑洛夫是如何处理狗咬人案件的?他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怎么样?②奥楚蔑洛夫的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经点拨,学生理解后,接着我进行了第二层设疑:③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弄懂后,再逆向提出问题:④奥楚蔑洛夫除了“变”的特点之外,还有没有始终不变的思想或行为?问题解决后,我因势诱导,总结性地提出问题:⑤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经过层层设疑,层层诱导学生深思、多思和善思,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又进行开拓性的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⑥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离开广场走了,后来情况怎样呢?我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力,把后来的事情说出来,然后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说,引思,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善导”“激趣”“引思”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以导学为主线的启发式的教学艺术整体。实践证明,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善导”“激趣”“引思”,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