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全诗 以读促讲,由易就难把握全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全诗 以读促讲,由易就难把握全诗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0:23 影响了: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言”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句;   2.思想教育目标:“文”的理解性学习,理解屈原的高洁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化难为易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离骚》的语言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
  教法与学法:
  诵读、自主合作讨论、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2.简介作者、《楚辞》有关内容。
  3.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二、感知文意
  (一)听读,读准文本字音。
  一听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并标注字音;二听让学生轻声跟读,注意诵读的节奏。
  (投影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诵读指导)
  (二)意读,读懂文本大意。
  1.齐声读,力求字正腔圆、节奏流畅。
  2.各自默读研习,读懂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
  3.小组质疑、释疑。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再师生共释疑,理解文意。
  4.检测效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本重点文言词语、句子与句式的理解翻译等测试题,之后学生一起解答,最后教师亮出答案,强化记忆效果。(教师随时穿插复习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与注意点)
  三、品读,读懂文本主题与情感
  1.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离骚,为屈原遭遇忧愁而写成的文字,那屈原的遭遇如何?原因何在?
  (2)文中哪些字词句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3)本文感情基调如何?
  2.结合课文筛选相关信息依次解决上面的问题。
  点拨:
  (1)遭遇:“哀民生”、“好修�”,却“謇朝谇而夕替”。即自己忧国忧民、崇尚美德却被排斥贬责。
  原因:君王(灵修)“不察”,小人投机(“众女疾余”“谣诼”),“时俗”、“工巧”;
  (补充:教师串讲“屈原一生中曾遭两次罢官以及两次被流放”的情况。)
  (2)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郁邑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等。
  心境:哀(民生),怨(灵修),悔(相道)――忧愁怨恨自责;
  (3)感情基调:忧愁哀伤(虽爱国但君王等人不理解而痛苦不堪)。
  3.学生依据教材,筛选信息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艰难的处境,屈原的心志又如何?
  (2)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点拨:
  (1)心志:屈心抑志、修身洁行;追求“美政”、九死无悔。
  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2)屈原形象。
  ①外在着装。
  “香草美人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高洁之情寄于自然之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富有象征意味。
  (补充:《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以此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
  ②内在品格。
  忧国忧民、坚持真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嫉恶如仇、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余独好修以为常;
  忠贞不移、献身理想: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等。
  4.疑难导悟。
  课文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后面却又接着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岂不矛盾?
  点拨:前文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到小人诬陷、君主是非不分疏远自己等方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绝无变心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这种心志的表白。后文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5.主题小结。
  本文通过叙写诗人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境时的苦闷心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爱国情怀,反映了诗人坚持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抒发对楚国黑暗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痛恨之情。
  四、美读,体会本文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1.再读全文,思考本诗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音律感、音乐美?(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进行思考)
  点拨:
  《离骚》语言精炼又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有利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热烈奔放的感情。
  (1)隔句押韵。如“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替”、“�”就是韵脚。
  (2)大量用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等双声词,“岌岌”、“菲菲”等叠音词。
  (4)虚词“兮”字运用灵活,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2.体会本文浪漫主义风格。
  “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多媒体展示)
  学生分组研习讨论,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1)夸张与想象。
  如诗人“香草美人型”的装扮,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
  (2)比兴手法。
  《诗经》中的比兴常是一首诗中的片段,《离骚》则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等。再如,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3.拓展:投影展示《离骚》全诗。(为教材辅读材料)
  拓展小结: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及其他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同时又将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历史和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这些手法不仅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投影展示)
  4.齐读全文,感受诗歌语言形式之美,注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然后各自试背全文。
  五、学生谈谈学习长篇且又难解诗词的方法感受
  点拨(示例):
  1.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解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3.抓关建词句(尤其是议论、抒情类的句子),理解主题情感。
  ……
  六、问题探究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行为的?
  (2)学习本文,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