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情随境变 [以境引情,体验情感]
 

情随境变 [以境引情,体验情感]

发布时间:2019-02-03 04:06:41 影响了:

  [摘要] 在美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因此,科学地创设情境,以境引情是语文情境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施“以境引情”的若干教学策略。
  [关键词] 情境教学 以境引情 教学策略
  
  一、问题缘起
  我们都知道,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于是很多教师偏爱传情的情境阅读教学,创设特定的“境”,以求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发现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真,从而学做真事,学做真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偏差。其主要问题是:
  1.脱离了文本实际,灌输了“情”却忽视了“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若脱离了文本实际,学生就无从理解这种情境。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而采取强硬灌输的手段,而这些手段的运用又完全脱离了文本实际,学生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笔者曾经听过这样的《七根火柴》的教研课:执教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距离长征时代已远,课文中所表述的“无名战士”对革命的一片赤诚之情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份情感,这位老师又是展现“董存瑞炸碉堡”的图片,又是播放有关长征的歌曲,课堂甚是热闹,然而,学生对老师提问的针对课文中心的问题却一错再错。可见,情的诱发还要依赖于合适的“境”,没有学习活动的背景,“情”也就失去了依托。在设定的合适情境下,所需要的“情”才会油然而生。
  2.曲解文本情感,强调“境”而忽视“情”。在情境阅读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了文本内容本身而忽视了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这个理念并未否定教材文本的人文教育色彩。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吆喝》,一进课堂就满面笑容导入《吆喝》,并微笑着鼓励学生模仿社会场景自由吆喝。学生嘻嘻哈哈地走上讲台,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社会各色人物,边笑边吆喝,有的学生为了博得同学喝彩甚至自创“吆喝”。课堂上尖叫声和哄笑声此起彼伏,这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在笑声中完成,成了一出闹剧。其实,《吆喝》反映了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作为一段历史、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品味加以了解和认识。如此曲解文本情感,脱离文本语言就“吆喝”谈“吆喝”,要这样的“情境”有何益处?这样的语文教学主次不分,爱憎不明,怎么能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更谈不上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乃至成长为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陶冶的。在教学中应通过引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具体形象的实体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从而激起学习的悬念和思考,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其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二、实施“以境引情”的教学策略分析
  1.教师运用语言燃情。教师生动的语言表达在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教师调动、激发。没有美感的、生涩的语言不会激起学生的情感,也不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一个语文教师要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去征服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经常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地提升自己。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自己先进行范读,入情入境,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读了几遍课文,又给学生几分钟的沉思与感悟。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不难辨认,这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已经融进了教师的“教”。正是在教师的催化下,学生才在此时此刻与文本发生独特的遭遇,才“热泪盈眶”地体味了作品的“滋味”,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情感、经验、眼光带入了文本。
  再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教师用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声音配乐朗读,以声传情,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心中朴素的感情、敏感的心灵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师还要寓情于态势语言,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传递一定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在学习《行路难》这首诗时,学生从诗中体会出诗人有壮志难酬的苦闷、理想之路举步维艰的彷徨、得到重用的渴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总之,是矛盾的李白。这时,教师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为学生谈自己的体验:千百年来,人们忘却尘世的喧嚣,单纯的心灵只愿望接受这样一个李白:诗仙、谪仙人……其实历史是斑白的杂色!他既热衷功名,又藐视权位;既超凡,又脱俗;既坦荡荡,又常戚戚。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封建社会的“士”在主观的“道”与客观的“势”的矛盾中有四种选择:殉“道”抗“势”;修“道”避“势”;泯“道”媚“势”;徘徊于“道”与“势”之间。李白是后者代表。他的不幸在于“达”不能“兼济”,“穷”不甘“独善”,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冲突中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用这样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同时也点拨了文章,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2.调动生活体验启情。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渐染熏陶。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鲁迅先生的《风筝》那段关于“我”对弟弟施行精神虐杀的文字描写,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①分别从“我”和弟弟的不同角度概括这一幕;②假如你是文中的“我”,试谈谈“我”的心情;③假如你是弟弟,试谈谈弟弟的心情;④假如你是旁观者,你怎样看待“我”和弟弟?果然课堂气氛沸腾起来,讨论异常地热烈。这时,教师只要适时引导、点拨,课文的情感都会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与学生曾有的情感相互激荡。教学就是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甬道,让学生曾有的生活承受课文美好情思的“蜡染”,让课文的美好情思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养育并提升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3.借助音乐手段抒情。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可给学生放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激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中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初中阶段从未离家的学生,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其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如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4.依托绘画艺术生情。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绘画再现情境。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变色龙”形象: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看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犬。在不知道是谁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这多半是条疯狗”;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厨师证实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又说“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弄死它算了”;巡警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巡警又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去的……狗是娇贵的动物”。在引导学生再现情境时,还可以启发有绘画兴趣或特长的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画下来,为课文再配插图,加深对人物内涵的深入理解。课文配的插图是主人公正在审案的情景,学生可以画一幅奥楚蔑洛夫审狗的漫画。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借以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在学习《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我简笔勾画了一幅“绿叶扶花图”,并题以“绿叶扶得红花艳”,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5.注重美读以声传情。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方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这里的读,是叶老提倡的“美读”,即读出课文的兴味,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最终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感相通,从而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辨析人物不同的个性。《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遇于勒”应该是情节的高潮。这里对“我”父母亲在见到于勒前后的不同态度做了鲜明的刻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走进课文的人物中去,读出父母亲的那种惶恐、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对小说作者要刻画这两个人物的目的就一目了然了。小说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刻画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句段或是词的美读,同样也会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如《端午的鸭蛋》文中“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实在”这个词要读得稍重、稍慢些,有种不屑一顾的语气,并读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中的几个动词,可以让学生替换进去读,把“挖、冒”分别更替“夹、溢”进行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绘声绘色的描写,活灵活现地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快感和动感,读出作者爱乡之切的情感。
  6.放飞学生想象悟情。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因为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在这样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彩翼在飞……刹那间,这一切有如开闸的洪水奔腾涌现,一系列智能的开窍效应联翩而至。由于语文情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富有真切感、情感性、想象力的特性,必然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情境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方式而独领风骚的地方。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寓于在水天一色之间。教学中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让凄婉动听的旋律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似乎看到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李白却久久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这样,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也一定会深切感悟其“朋友情深”。
  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语文情境阅读教学应该科学地利用课文中美的情境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真挚的爱国情、师情、友情、亲情,理解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追求,从而领悟到自己应该怎样生活、做怎样的人、如何为祖国做贡献等。当然,创设情境是为了以境引情,给学生提供观察、思维、分析、评判的凭借,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出示情境的时机和频率,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花样的翻新,要讲究适时与适量。
  
  [参考文献]
  1.王尚文吴克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7)
  4.邓方《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7)
  5.朱艳辉《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陕西教育》2009.6)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