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800字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800字

发布时间:2019-02-04 03:58:32 影响了: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窄化、教育形式单调、教育途径单向性、消极倾向凸显等问题,这大大消弱了其本身的积极作用,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瓶颈区。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曙光。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拓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目标、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文简单探讨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下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试图摸索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术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它包括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的学科教学、专业实践、团队活动等负载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主张心理学要用一种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下的教育注重优点的培养,关注积极的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发展,提倡积极教育条件的构建。因此,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中等几方面入手构建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能有效地凝聚积极的氛围,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的特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实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提升过程中实现的。
  1.学科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时间最多,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学科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融入积极心理理念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1)设置目标,倡导积极心理理念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到学科的目标中,通过挖掘学科的内在教育价值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更关注“人”,关注人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积极成长;应淡化程序化,体现丰富性和人性化;应注重学生内在的、积极的品质的养成。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目标情境,引导积极理念的建立和运用。比如,考试目标的设置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做到挑战与才能平衡、问题有结构性、符合学生主体的特点;关注学生的现实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进积极体验,提高自尊,从而逐步形成积极人格。学科负载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所用。
  (2)营造氛围,增强积极体验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体现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在教学中多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表示出尊重、分享、快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上的积极体验能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以生为本,培养固有的积极潜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积极的力量,因为学习方式不同、知觉特征差异、后天培养力度等造成成绩的高低不同,但是他们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教师应该真诚地接纳学生,鼓励他们自我优势的发挥,不能单纯以成绩作为“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增加自信。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应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
  (3)提供自主性支持条件,增强内在动机
  人的生命系统是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力量[3]。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发挥积极潜力。比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体现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归因,运用赞美的语言帮助学生归因,找到合理的积极乐观的解释方式;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新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改进性建议,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主学习力。
  (4)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心理素质
  创新心理素质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从而使他们具备远大的理想、务实的风格、创新的心理素质[4]。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科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生为本,加强指导,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2.活动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里所指的活动课程是“以充分全面有特色的发展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验活动项目的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实效性等特点[5]。
  (1)定位教师角色,注重引导和鼓励
  活动课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经验,教师是欣赏者、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而不是批评者、评价者、鉴定者。活动本身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弹性大、组织灵活,学生是主体、行动者,教师应辅助学生增加对活动背后的信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
  (2)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自主和创造
  活动课程的评价是有多维度的,应该抛弃模块化、单一化、成绩倾向的特点,将知识技能与心理品质发展结合在一起,实行多方位的评价体系[6]。评价指标体现自主性和创造性,将职业道德、毅力、洞察力、行为积极性等等纳入评价的范围,注重活动过程的考核。
  (3)开展项目化培训,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国外开展乐观和希望品质的训练项目证实了积极品质可以通过相应的项目化培训进行培养。在活动课程中,可以开设以培养积极品质为目标、以活动教学模式(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为指导的项目化培训,也可以开展心理成长团体活动、朋辈互助活动等,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真正得以内化和提升。
  3.环境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注重建设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制度是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学校应该注重积极的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首先,建立积极的教育制度,提倡美德,培养优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培养;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作业评比、感恩主题班会等,注重在实践中给予学生积极引导和支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潜能;再次,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实施“阳光”措施,如幸福日报,“阳光”语录集锦等,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生活满意度。
  总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部分。积极心理取向的融合型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促使全校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寻找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可以形成一种力量、一种气氛、一种信念,极大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使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才,走向幸福!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6).
  [2] 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http://blog.省略/s/blog_4ec0896e01007qgt.html.
  [6] 宋爱芬,董珊珊.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认.昌吉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