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试议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
 

[试议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0:46 影响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语文教学理念的真谛。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本文试述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同仁商讨。
  一、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一:要求教师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变单一式的文本教学为复合式的资源开发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两层含义。第一,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在学习中它起到前导、示范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例子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习得语文基本技能、提升人生思想境界等。第二,语文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加之教材的编排体系受编者的影响,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优化。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体会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这一教学理念。所谓“教教材”,笔者认为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指在传统语文教学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思想理义为本位、教学功能窄化为“教化”的现象;另一种是在现代语文教学背景下,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字词的音形义、层次和段意、语法修辞、思想感情等一股脑儿抛给学生,讲究面面俱到,惟恐对教材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和考试不理想。而“用教材教”,它讲究的是举一反三,以篇达类。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以篇达类”呢?这里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教材内的文本进行整合或重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按作者、文体或主题思想等把没有编排在同一单元内的或不在同一册的相关文本重新组织在一起集中教学,可以采用精读、略读、自学、检测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作者的认识更为透彻,或对某一文体的把握更为全面,或使某种情感得以强化。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就可以把《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风筝》、《自题小像》等文本放到一起。另一条途径就是把教材内的文本与教材外的相关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整合,也可以说是对教材内的文本进行课外拓展。教师同样可以按作者、文体或主题思想进行整合或拓展。这两条途径,我们可以统称为“主题教学”或是“组块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取得“1+1>2”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涵,变浅表性标准化文本解读为深层性多元化文本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里强调几个关键性词语:如“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有创意”就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不唯师、不唯教参、不唯世俗。因为学生受家庭境况、知识储备、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同一作者或同一文本都会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即便是教师本人,也会如此。究其缘由,重要的一点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差异,而文本作为一种载体传承文化时,必与当前文化产生碰撞。也正是存在这样的差异和这样的碰撞,我们才需要“深层性多元化的解读文本”,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在听说读写等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教师、教材编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以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情感的交流为目的,从而形成自己(师生双方的)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的过程。
  “逐步”是强调语文学习要讲究坡度和阶段性。这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安排。关于“情感体验”,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浅表性理解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深层次的情感体悟。
  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我就抓住一些表层的词句不放,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如文中的这句话:“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教学中,不妨抓住“总算”、“熬过”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其含义并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母亲的身体状况。然后,联系下文中 “择路”、“背母亲”、“背儿子”等情节引导学生体悟关于“生命、责任、生活”这一深层次主题思想。
  三、语文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之三:要求教师依据文本特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单向性思维模式为开放性思维模式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主动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这需要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能够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整体性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常见的是一问一答现象。如:这篇课文写谁?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些无价值意义的问题,只能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死胡同”。
  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单向性思维模式为开放性思维模式呢?先看一组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一文的教学案例。
  有三个导读方式:
  甲:阅读课文后,找找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乙:老王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丙:这是一个多么 的老王,不信你看:。
  从上面三个导读方式来看,甲乙两位教师把问题的结果指向“善”字,给学生思维指定了方向,此时学生只需要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佐证就能得到相应的答案了。丙教师给出的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对人对事的理解来评价老王,也可以在文中找出语句来佐证。如学生可以说老王是不幸的、卑微的、老实的、幸运的、知恩图报的……
  可见,要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单向性思维模式为开放性思维模式,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有更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能够把握文本语言的精炼与精妙之处。其次,要求教师自身应有更深厚的生活积淀,能够通过文本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再次,要求教师自身应有更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寻找到恰当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通联:江苏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