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揭穿谎言的技巧]爱人的谎言
 

[揭穿谎言的技巧]爱人的谎言

发布时间:2019-07-10 03:48:40 影响了:

  辨别谎言很困难  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说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调查表明,一个普通人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平均每十分钟要说三个谎话。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谎言大多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说些恭维的话、为了保全面子撒个谎等等。但有时候,谎言也会成为严重的问题:怎么才能知道钱包是不是被那人偷了?老板是不是打算炒了自己?更有些时候,无法辨别谎言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2009年,基地组织的双面间谍渗透进了美国驻阿富汗的军营,炸死了7个中情局情报官员。因此,对于那些执法机关和安全部门经常与撒谎者打交道的人来说,能否辨别谎言可能会决定自己的生死。
  但辨别谎言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那些执法机关和安全部门的专业人士,要想识破他人的谎言也绝非易事。上述基地组织的双面间谍,就成功地骗过了中情局专业的辨谎高手。
  如果随便找个人问他怎样判断某人是在说谎,回答很可能是说谎的人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2006年一项在50个国家中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多数都相信这样可以辨别谎言。然而不幸的是,大家都信并不代表就管用。事实上,在对话的时候,说谎的人和说真话的人视线都或多或少会移开,两者之间没什么不同。另外人们还普遍认为,说谎的人会心神不宁,然而,说谎者也不一定会坐立不安、晃来晃去或是抓耳挠腮。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所谓的在表情和动作上流露出的说谎暗号没有一个站得住脚。通过人的表情、动作等等来判断言语的真伪,往往只会给我们带来误导。
  既然人们的常识都和事实不符,那么科学家在实验中的发现也就没什么值得惊讶的了:多数人辨别谎言的正确率比闷头瞎猜好不到哪去。
  微表情只是艺术的夸张
  前段时间热播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别对我撒谎》,讲述了心理学家卡尔·莱特曼博士可以通过观察人们面部的微妙表情判断其是否说谎,从而破获多起案件的故事。《别对我撒谎》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撒谎时,他说话可以设计和伪装,但是,在那一瞬间下意识的表情和动作是没有办法轻易人为控制的,因此,专业人士抓住那些细微的表情,就有可能看穿谎言。
  用这种方法判断谎言确实有相当的道理,但在实际应用中却不那么好使。微表情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提出的,指的是那种在脸上出现后旋即被压抑下去的表情,持续时间在0.04秒到0.2秒内。的确,在说谎者的脸上有可能找出这类表情,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说谎者表现出厌恶、悲伤和高兴等情绪的微表情能持续到1秒钟。不过,要像电视剧中那样通过微表情来鉴别谎言就困难了,现实中的微表情不仅是时间短暂,而且往往只是在脸的局部显露出来,细微到难以察觉。
  因此,观察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这需要极专业的心理学家来做,而且还只能判断出一小部分。这种方式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谎言的破绽在脑中
  虽然辨别谎言是如此困难,以至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轻易被别人的谎话欺骗。不过,我们面对谎言并非束手无策,如果用对了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提高自身对谎言的辨别能力。
  最近10年来,研究者们意识到说谎的人同说实话的人相比,关键的差异不在于行为举止而在于大脑的思维。同说实话相比,说谎的人既然要编造谎言,大脑就得多做许多额外的工作。所以心理学家们识破谎言的新策略是通过适当的诱导,让说谎者露出马脚。
  一种方法就是让接受审问的人把事情倒过来描述,如果事情是他编造的而并非亲身经历,这样的叙述对他来说就会比较困难;另一种方法则是让他们画出所提到的场景,对说谎的人来说这也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他们在脑海中排演谎言的时候,并不会注意视觉细节。
  不过也有人会玩弄诡计,把某个时间段的事件移花接木,谎称是另一段时间发生的,以此来制造不在场证明。这样虽是谎言,但仍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上述两种手段就无法奏效了。这种情况可以追问他们整个事件的详细时间顺序,从中可以找出可以揭露真相的细节来。
  按照特定的方式提问也可以揭示出人隐藏在心中的真实意思。比方说,情报机关怀疑某个工作人员是基地组织的双面间谍,想要知道他对美国的真正看法。那么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提问:先让他表达对自己目前职位的喜爱;然后让他扮演基地组织成员,从其立场出发表达看法;接下来再让他反过来批驳这些敌对角度的观点。在这个角色反复混淆的过程中,人会不自觉地透露出自己真实的观点,从而露出本来面目。
  心理学家还有个狡猾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眼神游移并不代表他在说谎,其实当人们在努力回忆的时候,视线都在不停移动。这是因为盯着某处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不能集中精神。在审讯的时候,可以让有说谎嫌疑的人眼睛只盯住一个地方,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大脑的负荷。如果他们说谎的话,本来大脑的负担就已经很重了,再加上保持视线导致的额外压力,就越发容易犯错暴露自己了。心理学家在试验中证实了这种现象,当让说谎者盯着一处时,他们表情动作以及语言中的异常迹象都增多了,让人更加容易发现他们正在说谎。
  合理利用证据
  我们要对付谎言,有策略地使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证据也是很重要的。说谎者之所以占据上风,就是因为他们握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但反过来,他们同样不知道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信息。在鉴别谎言的时候,例如审讯中,警察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等让嫌疑人露出马脚。例如,在瑞典的一桩杀人案件中,警方虽然已经掌握了嫌疑人在案件发生当晚活动的一些信息,但还无法确定他和凶器之间的联系。在审讯中,警方没有一开始就展示自己掌握的所有证据,而是一直让嫌疑人觉得警方手中还有底牌没有亮出来,结果诱使嫌疑人说出了只有罪犯才可能知道的细节。
  按照人类的天性,我们更倾向于立刻。拿出所有证据来和说谎者对质,但这并不利于揭穿他们。在心理学家设计的试验中,学习了有策略的使用证据之后,受试者对说谎的判断准确率由56%提高到了85%。
  在心理学家看来,要辨别谎言,通过语言互动来找出说谎者的心理漏洞,要比被动地寻找他们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的线索更有效。如果说这方面的专家有什么地方胜过我们这些普通人,那并不是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是提问的技巧。虽然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也不能低估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但总之,鉴别谎言还是要从谎言本身出发。
  我们面对谎言并非束手无策,如果用对了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提高自身对谎言的辨别能力。
  (摘自《百科新说》2011年第9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