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在美国教美术史]美术史论就业
 

[在美国教美术史]美术史论就业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7:37 影响了:

  在美国教美术史,是不一样的体验。写点体会,或许国内同道和美术史系的学生会有兴趣了解一二。  今年春季学期,我教《当代中国美术史》。在综合性大学里,这种研修课通常是给研究生开的(本科生也可以修,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有此能力)。我所在的是一所文理学院,四年制,没有研究生。美国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规模不大,1000-2000学生,师生比例约1:15,四年本科,学科则全是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文史哲艺等,没有应用学科。也就是说,它不以培养立即就业人材为目标,而是以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为目标,这种基础包括基本的人文和科学常识,沟通技巧,写作技巧,基本的研究能力,也包括很抽象的道德、价值、人生观的养成。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院者占75%左右(包括毕业几年后读研者)。由于老师和学生互动机会多,基本功训练扎实,很多希望子女将来读研深造的中产阶级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打基础,而不是让他们很快进入职业训练。
  文理学院也给本科学生开设通常在综合性大学只给研究生开的研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研究技能、原则、表达、写作,为将来的硕士、博士学习打基础。我上的《当代中国美术史》(Contemporary Chinese Art)是讲座课,没有很多讨论,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因为课堂小,学生人数不多,所以提问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每个学期一开学,头一堂课就是把教学大纲发下去,英文叫syllabus。我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老师办公室地点和会见学生的时间,电话号码,邮箱;接下来是课程宗旨/目标,教科书题目,阅读书目(通常会预先订好放在图书馆,学生随时可以在前台借阅,只要告知课程代号即可,称之为Reserve Books);考试和学期论文的安排和要求;参与和出席的规定,评分百分比;然后是详细的每周学习内容,包括三次考试时间,论文提纲、草稿和终稿的交稿时间,演讲时间;最后是参考书目,一般列出二十本左右,供学生写论文参考。一切都清清楚楚,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基本不作改动。现在学校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越来越多,我们学校就有一个称为Moodle的系统,老师可以把各种文字文件(考试复习内容、论文写作指导等)、带图的课件统统放上去,注册的学生有密码可以进入,方便学生复习考试、论文写作。
  和其它美术史课程一样,注册来上当代中国美术史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五花八门:不光是美术史专业的学生,还有美术、英语、心理学、历史、国际关系、亚洲研究等专业的学生,甚至有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理科的学生不多(文理学院没有工科),他们也被要求选人文学科的课程,可能一般选哲学、历史、英语文学的为多,美术史有点“偏远”。
  我定义的“当代中国艺术史”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艺术发展。一个学期上十四周课,内容大体上是:
  第一周:引言—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背景,1949年作为艺术的分水岭。
  第二周:乌托邦:从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9-1965)
  第三周:新中国上下文中的文化身份(1949-1965)
  第四周:“文化革命”中的艺术(1966-1976)
  第五周:向现代主义过渡(1977-1984)
  第六周:“八五”美术运动:理想主义与新乌托邦(1985-1989)
  第七周:“八五”美术运动:理想主义与新乌托邦(1985-1989,续)
  第八周:先锋艺术之外(1980年代)
  第九周:对抗与协商: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
  第十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政治波普与犬儒主义,公寓艺术(1990年代)
  第十一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极多主义(1990年代,续)
  第十二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艺术市场的兴起(1990年代,三)
  第十三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美术馆时代(2000—迄今)
  第十四周:期末考试
  大纲的分周日程中还包括考试日期,论文交稿和演讲日期。说到考试,每个老师的方式都有点小小差别。美术史系的课程考试离不开图像,通常会有三部分:鉴别图像;比较图像;小论文。
  鉴别图像(identification,三题,共18分),使用讲过的作品图片,要求写出作者姓名、标题、制作年代、材料,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主题、风格、意义等。例如:罗中立,“父亲”,1980年,布面油画。“文革”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属于从伤痕绘画向乡土写实主义过渡的作品,以超级写实的手法和领袖像的尺寸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形象,成为该时期最为打动人心的作品之一,这里的“父亲”也成了全中国普通百姓的父亲,成为呼唤“善”的回归的代表作。当然很多学生会花较多篇幅描述精彩的细节,例如皮肤、皱纹、缺牙、稀疏的胡须和毛发、破瓷碗,手上的“创可贴”,甚至怪异地放在耳朵上的那根圆珠笔等,都可以给些分,但是其人道主义情怀是重点。
  比较图像(comparison,两题,共32分):给出两件互有关联的作品,先要和前面一样作鉴别,然后要求写出相似和不同之处,包括主题、风格、文化背景、意义等。例如: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和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基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谈:二者都是毛泽东的正面全身像,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内涵,属于歌颂领袖的题材。不同在于,前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标示领袖的特点、身份、所处的背景等,例如直视的眼神和攥紧的拳头代表坚毅;手中的纸雨伞表明领袖在风雨中为革命奔波,也指明了南方农村的地域特点;向后吹拂的头发和长衫的下摆呼应天空中的风云,表示领袖迎着变幻的风云前行等,这一切都为“文革”中“造神运动”的偶像性作品设定了一个范例;而“主席走遍全国”画于1960年,此时还没有开始“造神运动”,所以人物形象仍然显得朴素、亲切、接近凡人而不是神祗,手中的草帽虽然也有风尘仆仆的含义,但是那更可能是“亲民”的道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象征。
  小论文(essays):这往往是占最大分量的题目,通常两个题目50分。例如,“批判现实主义”(星星画会、伤痕绘画、乡土写实主义)与学院主义是1980年代艺术界对30年尤其是“文革”艺术反应的两种路径,各举一件作品为例讨论二者在观念和艺术方式上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相同之处可以提及二者都是以人道主义的基础对反人性的、意识形态挂帅的艺术的反拨,争取对人本性的回归。只是前者希望从社会中寻找“真”,在人心中寻找“善”,后者则是在视觉上寻找“美”,真善美自然是艺术家理解的人道主义的本质。前者其实还是延续了内容决定形式的现实主义套路,只不过这里的内容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人道主义的理念,艺术手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主张视觉愉悦,构造线条和色彩的轻音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