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周小燕声乐教学视频 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提升训练效率的基本技巧
 

周小燕声乐教学视频 浅谈高师声乐教学中提升训练效率的基本技巧

发布时间:2019-01-17 04:00:46 影响了:

   [摘要] 高师声乐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基础课,要注重发声基本要领的训练,放松的状态、控声艺术、发声与咬字、呼吸、高音技巧等环节尤为关键;同时,要注重范唱的引领,这样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师 声乐 控声 呼吸 情态 范唱
  
  声乐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又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其中,歌唱的训练占着主要地位,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训练以提高效率。如何根据本专业的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师着力研究和注意的重点问题。
  那么,高师声乐教学应怎样进行声乐教学才比较科学和富有实效呢?
  一、唱前要创设情境,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放松状态
  优美的歌唱不同于谈话式的原始唱歌,也不能有生硬和做作的状态,否则,影响声音的统一和咬字,也影响鼻、咽、喉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声乐教学的首要一环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放松。首先,引领学生放松心态,重点要克服紧张、害羞、怯场等不利于歌唱的情绪,以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发声练习。教师还要视具体情况有意识的创设和平、友好、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放松心态。其次,做全身心的热身运动以放松肢体,可让学生做深呼吸、数数字、“狗喘气”等简单活动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再次,引导口腔进入放松状态。基本方法是做出“咬苹果”的姿势,在咽腔鼻部形成小窝,做上下四个八拍循环活动,这种放松有利于各个共鸣器官的打开。
  二、从训练轻声唱法入手,提高控声艺术
  歌唱的重要一环是善于控制音量、音调、音准。高师声乐教学就要把控音训练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用轻声练唱,切忌用“喊唱”。因为这种喊唱使用真声在不换声的情况下唱高音,其唱法可以在原有高音基础上再提升二至三度,再高也就无法解决了。这种唱法音色僵硬干涩,音量能大不能小,没有表现力。如果长时间运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声音表现力,还可能造成声带充血,使嗓音失去弹性,甚至拉伤声带,造成对嗓子的伤害。用轻声唱法入门,可以较好克服喊唱弊病。当然,轻声练唱并非是松垮无力地唱,而是有气息支持的状态下的练唱。轻声唱也不是歌唱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找到托住气息的感觉,克服或纠正喊唱声,为今后用科学的方法歌唱打基础。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以这样:进行练声曲或歌曲训练,首先应让学生从头至尾轻声哼唱,通俗的说法叫“悄悄唱”。在这种“悄悄唱”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找到喉咙部位是空的感觉,而且比较舒坦,声音也较流畅;气流的支持点在横膈膜周围还有流动的感觉。没有白声唱歌时那种挤、压的不自然感觉。
  三、以“u”母音入门做发声训练,做好中高音区的自然衔接
  能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歌唱水平得以提升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往往在入门时就一直练高音,往往忽视中音区,导致演唱水平无法提高,经常出现中音区和高音区不统一,还明显出现一会儿实,一会儿虚,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等不稳定状态。如何克服和纠正这种情况?
  首先,我采用“u”母音入门训练法效果较好。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因为“u”母音不致使嗓音太过大声,而且位置较高。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感受到发声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协调运动,口腔各部位也都是打开的,并有效保护歌唱器官,使之在训练进程中能逐渐获得轻松而圆润的音色,懂得正确的发声技巧。
  其次,用“u”母音的高音位置引导学生进行其它音的练习。“u”母音容易获得头声,如练“B”和“o”时,音高位置往往会掉下来,因而,需要引导学生想着“u”母音的位置,轻轻地过渡到“B”或“o”音上去,同时还要使“B”和“o”音色尽量向“u”母音靠拢,使“B”或“o”音的明亮度稍微变暗一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启发学生唱“B”或“o”音时想着唱“u”的感觉。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就容易让学生掌握其它母音的正确发声方法。练唱曲目时从易到难设计进程,循序而进。如《花非花》这支曲目,开始部分曲子起伏不大,而且短小,先就要让学生用“u”母音从头至尾轻唱出来,然后用“u”母音替代歌词。到了高音唱“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一句时,高音常常上不去,有难度,如果反复用“u”母音替代歌词来练习,只要面带微笑,上腭提起,腰围用力,高音就自然上去了。并且中声区和高声区衔接比较统一、连贯、自然,音色比较明亮好听。
  四、做好“呼吸”训练这一重点环节
  呼吸是声乐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基本功,是一切歌唱方法的基础。因为正确的歌唱状态,喉、咽腔才呈现开启状态,声波、气流才能顺畅地进入头腔共鸣,歌者才能唱出具有色彩和富有弹性的声音。教学实践表明,要建立良好的歌唱呼吸状态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往往得经过长时间的科学训练。
  训练气息的基本方法是将气息直接吸入肺的下部,亦即横膈膜的位置,反复练习。将气息吸下去,起初会有难度,突破办法是可让学生体会开花的感觉,然后触摸两肋的有机扩张,也可将躺在床上感觉睡觉时的自然呼吸状态引用到呼吸训练中来;也可以找来“吹灰”的感觉,缓缓将气息呼出;还可采用“深吸缓呼法”、“深吸急呼法”等训练方法。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任何良好的乐声都要建立在科学呼吸的基础之上,是有良好状态、有气息支撑的。歌唱中的呼吸永远是积极、舒展和自然灵活的,这样才有可能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例如,教唱《渔光曲》这首歌曲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从容吸气,保持气息的支持点,每个音节都要托住气息,歌词在气流中运行。这样才能把徐缓的速度与质朴的歌词以及委婉惆怅的格调统一起来,表达出歌曲压抑和哀愁的感情基调。
  五、强化高声区训练,突破声乐教学难点
  高声区是声乐教学的难点,它又经常在作品的高潮部出现,以表现激昂的情绪或许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场面,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响亮且如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然也是最难以掌握的。训练的基本要领是呼吸要深,放松下颚,打开喉咙,建立通畅、圆润、丰满的中音区声音管道,到高音时,应用“打呵欠”和叹气的感觉进行练习。可经常练习“mi”、“mB”、“yB”、“lu”等高音,这些发音练习有助于巩固高音位置发声的歌唱状态。同时,又能将歌词带到头腔共鸣区进行练唱。练唱高音。一定要启发学生笑肌微提,气息下沉,有爆发力,声音短促跳跃。这样,使学生容易找到高音位置,声音明亮而且具有穿透力。例如,练唱《红梅赞》曲目时,第一句开口就是一个八度大跳的音程,且歌词“红岩上,红梅开”都属于开口音,而且开度极大,自然的共鸣音响较强,发音时着力点主要在口腔后部,吐字时用力在喉部,而旋律都是大跳、刚劲有力、坚强挺拔的形象,再加上装饰音的应用,音乐显得亲切而委婉,歌唱是有难度的。这种情况下,整个曲子总体都是用“打呵欠”的状态来练唱才能表现出江姐这一英雄形象的象征,使歌曲演唱得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六、重视姿势与表情训练,以良好的情态为歌唱做好铺垫
  歌唱的姿势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学生在练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耸肩、提气、挺头、颈部僵硬、呆板等表情和姿势,伴随而来的就是声音或关、或卡、或压,唱低音时压舌根、软腭掉下来,中声区与头声区脱节等各种毛病。克服这些毛病的有效办法是从基本姿势入手,教师应有意识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姿势上来,要求练唱时身体自然、端正站立,双目平视,双肩自然舒展,小腹微收,脸部要自然成微笑状态;还可根据歌曲内容赋予丰富的表情,并且随感情起伏而不断调整;有时还可加入适当动作,以体态语补充抒情的不足。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充满信心的态势与情感状态,这就有利于尽快进入歌唱状态。
  七、做好范唱,为学生模仿引好路子
  声乐训练中千万不可忽视教师的范唱作用。因为,教师的范唱不仅能比较直观地再现歌曲特色,使学生较快获得正确的发声观念和形态,并了解正确的发声状态。由于青年学生的可塑性和接受性较强,教师的动作姿势、表情变化、发声方法、表现艺术、抒情特点等等都会以最直观的形态传递给学生,可以更大限度减少学生走弯路。尤其是曲目中的难点和关键片断更要反复示范。总而言之,只要教师能因材施教,不断总结富有针对性的训练经验,能以示范引导和感染学生,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宏.论成人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