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6:46 影响了:

   [摘要] 教材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高职高专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倡教材建设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教材,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教材建设 任务驱动模式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质量关系到培养和造就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司[2000]19号文件,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等多家出版单位,联合职业院校、教师,相继出版了大量的高职高专教材,出现了职业教材遍地开花,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些教材,确实解决了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乏一些精品教材,优秀教材。但就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能及时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高职教育有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特点,具有专业设置多样化和实训、社会实践多样化的特点,因此给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包括开发、选用等)方面带来很多实际问题。一方面,是需求多样化,给各类教材出版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出版社组编的教材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全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区域性特点,某些行业在某些省份相对集中,使得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有着相对的特定需求。诸如,电子行业比较密集的省份莫过于广东和福建;机械制造相对密集的地区莫过于西北和东北某些地区。而高职教材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没有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客观需要。
  第二,没有脱离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目前高职教材种类繁多,但很多教材的结构体系趋同于传统的本科教材,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存在距离,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教材的可读性,教材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
  二、解决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的几点原则
  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如何做到既能走出传统职业教育教材的束缚,又能彻底摆脱“翻版专科”、“压缩型本科”教材的旧巢。一直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对此,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必须要面对或者说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体现教材的区域性与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大,职业教育教材在不同地域的定位不同,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品质也有差异,不顾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教材全国统一的做法是既不科学也不可行的。所以,在编写教材中,首先应注意研究这种特殊的规律性,根据生源及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其次,教材的多样化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的区域性问题。要使同一专业、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相适应的教材,只能通过教材多样化来体现。所以,应鼓励地区性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其中,校本教材应力求反应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解决专业实践课短缺和质量低劣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应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理念。为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把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目前,各高职院校为了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专业设置上实施“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策略。所以,在教材结构方面也应建立相应的“宽基础、活模块”体系。具体来说,教材结构体系应采“宽基础”形式,既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应注重相近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和沟通,突出不同学科专业教材之间内容的衔接性。而对行业性强或职业岗位针对性明显的专业,其教材内容应贴近某一特定工程或行业实际,理论的阐述、实验实训内容和范例、习题的选取都应紧密联系实际,有鲜明的应用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第三,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即不仅有纸质教材,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三、解决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的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成熟,培养目标越来越鲜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编写职业教育教材时,在教材编写结构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教材,即以实际案例为任务切入点,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介绍知识,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法、教案融为一体,成为“四位一体”的教材。这种教材更加简明、实用,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用任务驱动法编写教材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轨制:即单向分层推进驱动制,主要适用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其基本体例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分解为几个课题,每个课题可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实际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其结构形式为:模块――课题――任务。每个任务的组织结构为:任务――目标、知识点、技能点――实例――分析――知识――实施――结论――课堂训练与测评――知识链接(知识拓展)或课外阅读。二是双轨制:即双轨分类配合驱动制,主要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的教材编写。其基本体例是在单轨制的基础上采取版面分栏法,分左右栏,左栏为主栏,右栏为副栏。左栏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任务,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右栏则是与此项任务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定义其概念。在编写左右栏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任务与知识的高度统一;二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生活相结合;三是要做到严谨与通俗的互动;四是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融合,使教材改革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提高教学效果。
  在用任务驱动法编写教材中,不论在结构层次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我们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教材中某些设计缺乏一定的情境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有的任务设计得过大,包含的知识点太多,规模过大,又偏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意,不利于学生对涉及的知识全面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知识链接方面,有些知识链接的过多、过繁,违背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用任务驱动法编定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任务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二是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有层次性;三是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趣味性;四是任务设计要科学、合理,带有真实的任务情境,把相关知识巧妙地融合到任务实施过程中;五是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有联系,组成一个任务链,形成两条线,一条明线即任务链,一条暗线即知识链。六是任务主题要来源于生活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并高于生活,不能庸俗化。
  第二,教材的体例和结构在编写形式上做到相对一致。可主要采取模块――课题――任务三层结构式,根据教材特点也可减少某一层次。在任务驱动部分中,要体现六个方面。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进行任务描述;二是应有任务分析;三是相关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与任务实施巧妙地、有机地配合使用;四是任务实施即完成任务的步骤、方法(这是核心方面);五是得出结论,并进行小结;六是练习与测评。特别注意,任务实施要始终围绕任务进行驱动,不要形成两张皮,如先举了例子,还没讲清互相关系及意义,以把例子抛开等现象。
  第三,应把握“任务驱动法”的四个基础点,即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训练点、评价点。知识点的叙述要准确、到位、完整。对于专业课、实训课采用技能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则采用“能力点”更为恰当。
  
  参考文献:
  [1]邱坤.高职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材[J].中国教育报,2007-12-13(4).
  [2]刘树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