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8:09 影响了: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课程内涵       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在师生共同探讨语文问题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激励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促使课程形成的核心因素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它要解决的是课程“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的问题。①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必然要关注教学中“应该提问什么”以及“为什么提问这些”的问题。这是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对它提出的本质要求。
   “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课程论告诉我们,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编制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和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是形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和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课程选择问题成为课程论的基本问题之一。”②“提问什么”由于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因而具有课程建构的意义和价值。由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由选文构成、具有明显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在课堂教学前认真考虑和审慎思考“提问什么”的问题,对于语文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提问这些”是为“提问什么”找到合理的课程依据,使提出的问题更符合课程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所作出的考虑。它所涉及的是为语文课程确立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依据这些目标设置问题以及检验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的问题。因此,“为什么提问这些”的实质是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合理的依据。从课程的整体角度看,课程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其特定的理念和原则要求,课程的特定功能和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提问要贯彻和执行课程对它的这种要求,而不可忽视和背离课程对它的这种要求。因此,课程对课堂教学提问有特殊的定向和指引作用,它明确地引导着提问向着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培养功能的正确轨道顺利前进。用“为什么提问这些”的课程观点检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着明确的课程指引和正确的内容支撑,有利于克服教学中那种“满堂问”和“不知所问”的不良倾向。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一般要求
  
   1.提问要有课程意识
   提问要有“课程意识”,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时,要从语文课程的特定目的和功能出发,注意对所提问题的课程意义和价值的考虑,从而胸怀课程理想,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语文课堂提问有“课程意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提问什么”以及“为什么提问这些”的课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上。
   “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这里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这种课程意识对于以选文为材料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程来说,意义尤为可贵: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语文课堂教学因而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为什么提问这些”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依据和标准(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语文课堂提问提供了参照标准和依据):(1)是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检验问题的综合性;(2)是否符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思考问题的适切性;(3)是否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虑问题的探究性;(4)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程检视问题的开放性。
   2.提问要有教学价值
   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求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富含教学意义,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反映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安排。从实质上说,课堂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语文内容、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和交流中的“问话”。日常交流中的问话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无需应答者经过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就能作出回答,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如见面时的“你吃了吗”、“你到哪儿去了”等这样的问话,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问候的意义,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思维水平的要求不高。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要素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提问的教学价值。
   课堂提问要实现其教学价值,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提问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态度亲切,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作出强求一律的规定。
   3.提问要有情境意义
   提问要有情境意义,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具体情况,估计教学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使提问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境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是“针对何人”、“在何时”、“于何地”提出的等问题的考虑上。
   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针对何人”就是要考虑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问题,以使学生更轻易、更自然地接受问题。如对习惯深思的学生提出比较尖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个性活泼的学生以较为开放的形式(甚至可采取适当玩笑的口吻)提出问题,而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则采用亲切的鼓励语气提出问题等。
   “在何时”提问,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适时地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机会,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入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就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花未眠》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大叫了一声:“啊!”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原来,这个学生上课时走神了,偶尔抬头,看到教室外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大声赞美起来。这时,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啊,真美!××同学偶尔抬头,突然发现了彩虹的美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联系课文内容作答。”学生马上根据课文内容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美是邂逅所得,美是偶尔所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自然地回归到课堂内。而通过这个提问,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更为深刻了,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何地”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师或学生所处的位置提出恰当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较鲜明的印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对于座位位置靠后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口语交流在声音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请你根据这些要求回答我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口语交流在声音表达上的要求有更真切的理解和体会。
  
   三、语文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
  
   要有效地发挥提问的启发和引导功能,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讲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1.在重点内容上提问。就是对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起关键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内容的提问。抓住这些内容提问,往往可以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荷塘月色》一课,抓住这篇文章的重点句(文眼)“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提问,弄清楚作者“不宁静”的原因,就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
   2.在文句含蓄处提问。课文中常常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记念刘和珍君》里,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等,如果抓住这些文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就能加深他们对句子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在内容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自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疑惑,而且也可以使他们领会、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本身就是个“矛盾”,而在文章中也有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我不如忘却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就能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并认真阅读和分析课文,从而释疑解惑、领会作者写作的妙处。
   4.在句子的独特之处提问。有些课文中的句子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抓住句子的这些特点提出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他们的认识。如《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里可以设置问题:“这个句子的两部分表达的是不是同样的意思,如果不是,它们的区别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对句子的言语形式和内容的注意,并引导他们形成对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的习惯。
   5.在情节的“空白”处提问。有些文章的情节到关键处戛然而止,却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如《一件小事》中讲到“我”看到车夫走出去的背影,感到越来越高,越来越大,须仰视可见,“仿佛要榨出我皮袍下压着的‘小’来”。写到这里,文章就结束了。本来,按照常理,作者是要在这里作一番思考、发一通议论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把这种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所以在教这一课时,针对作者留下的“空白”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
   ①蔡明、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新化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