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文眼的训释与主题的理解|训释
 

文眼的训释与主题的理解|训释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5:22 影响了:

  由于语言的发展,文言词语往往不只一个涵义,有的有许多个涵义。关键之处――文眼词义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对句子的理解,更影响到对文章主题的正确把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选有《屈原列传》一文,该文把“改革派”屈原与“保守派”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矛盾斗争作为记述重点。屈原与上官大夫的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是间接原因:上官大夫嫉贤妒能,与屈原争宠;二是直接原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此段话可以称得上是“文眼”,它揭示了屈原与靳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此段话中的“夺”“与”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课本下是这样训释其中的“夺”与“与”:“强取”、“给予”。按此,这几句话意为“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草稿还没定下来,上官大夫见到了就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诋毁屈原……”基于此意,屈原与上官大夫的根本矛盾可以理解为源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身为上官大夫靳尚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的宪令草稿,“强取”不符合上官大夫的身份,屈原“不给予”,无士大夫的大气豁达。靳尚就因生活中的小口角就极力诋毁屈原,在情理上也不可能。因此“夺”“与”是否有别解值得推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74页“夺”作“强取”又作“强行改变”讲,第354页“与”又有“赞许”意。取此训释,这几句话意为“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草稿还没定下来,上官大夫见到了就想强行改变,屈原不赞同,于是他就诋毁屈原……”这种解释显得贴切,合理一些: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上官大夫要篡改,这是改革派与保守派针锋相对斗争的具体表现,屈原的不赞同正是改革派的寸步不让,按这种训释,屈原与上官大夫的根本、直接矛盾是政治矛盾;另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中选有《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此文有“庄公寤生,惊姜氏”一句,句中的“寤生”可以称得上是“文眼”,它揭示了庄公母子、兄弟矛盾产生的根源,因此对“寤生”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
  荀生在《义府》中是这样训释“寤生”的:“通牾,逆也。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有类似训释:“寤,假借为牾,寤生,足先见逆生也。”按这两种训释“寤生”应为逆生(难产的一种)。“庄公寤生,惊姜氏”可理解为“庄公是逆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语文读本采用了此注释。
  杜预在《左传注》中,把“寤生”训释为“寤寐而庄公生”。孔颖达的《左传疏》中又这样训释杜预的注:“寐时生庄公,始觉其寤生。故杜云寤寐庄公已生。”按孔颖达的训释,“庄公寤生,惊姜氏”可以理解为“姜氏睡觉醒来,才觉察到庄公已经出生了,所以受到惊吓”。
  《风俗通》云:“儿生而能开目视者曰寤。”古郑地民间传说生下来就能睁开眼睛看人的孩子将来必克父母,现在新郑附近地区仍沿袭这种说法。按此训释,“庄公寤生,惊姜氏”可以理解为“庄公生下来就睁开眼睛看着姜氏,姜氏害怕他克死自己,受到惊吓”。
  按照文章的背景及情节的整体发展来看,如果用姜氏难产或没有做好产前准备,庄公就降生了来说明姜氏憎恶庄公,一心废除庄公的原因,未免有点牵强。假如用姜氏害怕庄公克死自己去说明她偏爱公叔段、怂恿公叔段与庄公为敌的原因,就显得贴切,合理一些。因此,笔者认为“寤生”采用第三种注释较为恰当。
  由以上可以看出文言文文眼训释极其重要,但语文出版社以及多种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大学语文在选此两篇文章时,切合文意的文眼训释从未有选本采用或介绍,余甚以为憾。
  罗新芳,河南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