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班级的建设 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班级的建设 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7:47 影响了:

  根据统一部署,全国的普通高中将陆续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标准,我国高中课程有了重大变化,从结构上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替代了原来的单一学科形式。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重大变化,模块教学改变了原有课程内容的线性梯状序列,而使课程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次的方式进行组织。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这种形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面临着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变革。分层走班制就是贯彻当前课改精神对班级建设的创新。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班级模式
  ――分层走班制
  
  分层走班制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将要上课的课堂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分层走班制班级,一般以原有的行政管理班为基础,变化出两种主要操作类型:学科模块教学班和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班。行政管理班是学校按照多年的工作惯例随机划分的班级。行政管理班使学生有一个固定的班级组织,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班级活动,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学科模块教学班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人需求等进行划分的,在同年级中打乱原有班级重新编班,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通常分为A、B、C三层),教室不动,教师不动,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流动到相应的课堂上课。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班(也包括特色、特长、兴趣班)更多地是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重新编排而形成的班级,有的甚至打破年级界限,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自愿报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总之,分层走班制是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打破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按课程内容重新编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及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指导思想。分层走班制的指导思想不是为应试服务,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因材施教,为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它的宗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2)价值定位。分层走班制最初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但其价值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
  (3)任务目标。不同层次的班级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每一位学生必须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最高要求不限。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班级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不同层次教学班完成单元目标的时间也有可能不同。不同层次班级的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分开进行,终结性测试统一进行。
  
  二、分层走班制班级的建设
  
  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多方面协同工作的系统工程,是多个环节的有序运转的最终结果。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的基本环节见下表。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
  
  (1)分层走班制的发动。学校成立领导组织,首先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对学生状况和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拟定分层走班的工作草案。然后,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和动员,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了解,这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适合自己特点和程度地全面发展的有益尝试。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加强与家长、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让学生和家长真正理解学校的工作意图,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充分准备,主体参与。
  (2)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级。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生所属层次和班级。总结开展实验学校的经验,可分为以下情况进行操作:对于国家规定的模块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一般多以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特别是学生的申请、家长意见为基础,参考学生以往的一年或某段时间的成绩将学生划分在三个差别层次班级里,形成“层次走班”班级。对于校本课程或社会生活实践课程,一般是学生在学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社会需要选择班级,一般不分层次。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作为学生,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校和教师要科学使用学生的成绩档案,对学生自我选择要切实尊重,不能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和家长的意愿等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应该使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确定分层走班制的课程。新课程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国家规定的模块课程,指对学生成长基础和发展趋向等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这类课程的班级是在不同模块下重新组织起来的,学生重新固定,授课教师也重新固定。二是校本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这类课程则是由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和提供的,供学生自主选择。三是社会生活实践课程,学生在师长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以及国家课程规定和社会需要,按照学校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学校课程管理部门统一调度和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学习。学校课程管理的工具见附表。
  (4)落实分层走班的学生成绩评价。坚持以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底线,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所不同,成绩评价方式也有所不同。基于学生选择分层班级的理念,落实学生选择分层检测评价的措施。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分层走班的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分数为标准,而是以“学有所得”为标准,在任何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5)创新分层走班制班级的常规管理。分层走班制的班级是建立在学校原来的行政班基础上,实行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班组建设模式。行政班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教学班主要负责对同层次学生的教与学,通过新班级的班委会或科代表来协助管理。实行学生导师制度,每个教师都要一岗双责,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与评价制度,建立学困生提高机制、特长生发展机制、违法违规预警机制、恋爱预警机制、网吧预警机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分层走班制班级的优缺点分析
  
  1.分层走班制班级的优点
  (1)有利于关注学生差异。学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分层走班制坚持以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为底线,各层次任课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制定弹性教学进度,让选择较高层次的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大提高,让选择较低层次的学生也达到最低教学要求为基本原则。通过走班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能力以及兴趣选择课程,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真正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动力。以此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班制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孩子的兴趣,一些趣味性的学科及延伸类课程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去。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更有针对性。在传统班级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堂听课,教师虽然想“抓两头,带中间”,但常常顾此失彼,一些学生上课听不懂,出现“没事干”的陪读现象。在分层走班制的班级里,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一些原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先前由于学习跟上不,成绩上不来,因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班级里,随着教师教学针对性增强,随着课堂教学气氛更为和谐,师生间的距离被拉近,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
  (4)有利于学生学会交往和选择。分层走班制班级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的界限,使不同班级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加强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往与沟通;各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锻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这对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有帮助。走班制还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他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5)有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获得平衡心态。分层走班制班级中,学生选择同一个水平班级,同学间差距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及特长提出意向,再由学校结合学生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内容,教师教育针对性强,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会获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显然,这一形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尝到成功的快乐。
  
  2.分层走班制班级存在的问题
  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班主任对原来班级容易失控。以前以行政班为单位,班上五十多个学生,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成绩升降,班主任一清二楚,班级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实行“走班”后,学生去的班级多,班主任掌握学生动态的难度加大,原有行政班的制度规范严格性、行动行为的一致性有可能名存实亡,班主任失去了对学生的原有监管,从而出现家长想了解孩子情况但班主任答不上来的“尴尬”,班主任也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2)部分学生间的知识性、社会性正向影响可能削弱。基础较差班级的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尖子,不会做的题都不会做,不会答的都不会答,不方便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人为削弱了学生先进同伴示范引领影响力,基础较差班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好班的,不会读、不会做是当然的、正常的,这样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绩和思想表现自然而然下滑。一些学生还会产生“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成长进步。
  (3)学生流动性增强,班级细节管理困难。比如,走班制学生认为坐的是别人的桌椅,只是上课用一会,自己不是责任主体,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失;于是,经常出现随便在桌子和椅子上乱涂乱画,在座位上乱丢乱扔,临走时还要拧下螺丝或带走他人的学习用具等现象,一节课结束后,整个教室一片狼藉,不利于班级财产管理和清洁卫生的保持。
  (4)学生选择课程时可能就易避难。学生的选课常常源于自己的兴趣,然而,兴趣一旦变成任务,同样需要毅力、耐心和艰苦。走班制是有学分要求的,有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好奇心、好玩劲过去以后,为了躲避困难,可能在选课时就易避难,出现凑学分等现象。
  (5)任课教师课后辅导困难。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要去别的课堂,再加上不同层次班级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也不能像在原来的班级里能得到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也因此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6)教师担心影响个人发展。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因为学生知识、能力、学习品质与习惯等原因,讲授内容可能要偏于基础,教学要求也可能要低些。因此,一些教师担心难以产生有质量、有韵味、有吸引力的“精品课”,不愿教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怕因此“沦落”为“差”教师,妨碍教师的个人发展。
  
  四、加强分层走班制班级建设的相应措施
  
  分层走班制班级的缺陷是事实存在的,这中间既有师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问题,也有具体的管理方法问题。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需要不同主体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学校改革实践者的宣传。本文主要从管理方法上,提出一些做法。
  1.强化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分层走班制班级以满足个性化要求,发挥班级综合功能为立足点。由于班级的流动性,细节管理的难度比原来的行政班要大的多,所以,特别强调任课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新观念;同时要强化学生两个意识:一是要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强化行政班内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另外还要强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干部的管理信息沟通意识,严防出现管理“真空地带”。
  2.加强班级管理的组织建设。对于分层走班制班级的管理与组织,目前一般多采取临时班长和课代表制。为教学班配备班干部,每个行政班的班主任要与学科教师充分协商,选定课代表,这样保证每个教学班里都能够有来自不同行政班的课代表。这些课代表是班主任和各教学班之间的联络员,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包括对任课教师的反映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同时负责本行政班作业收交和信息传递工作。同时,要建立行政班里的合作小组,好学生与差等生同在一组,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帮助。
  3.建立集体导师(辅导班班主任)和个人导师相结合制度。导师制是管理的一种创新。行政班的班主任和教学班的老师分别是这两类班的集体导师,分别担负不同的辅导及指导职责。除此之外,建立学生个人导师制度,一个老师固定地对若干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后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态,帮助解决困难,以此作为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
  4.加强师生交往互动的渠道建设。一些学校建立的学生周记制是学生向教师反映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很好形式。除此之外,学校的通知栏、电子墙、信箱、电子信箱、BBS等都是加强信息交流的渠道。
  5.改进分层走班的工作机制。实践表明,学生基础较差层次的班级不宜过多,班容量也不宜过大。对C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师把更多精力和时间集中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基础较差学生得到更多的指导。
  6.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分层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一段时间可以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力。
  7.合理配备任课教师。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层次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要综合考虑,适人适位,学生的学习层次固然有高低,但各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应有差距,特别要避免“好老师教好班,差老师教差班”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基础较差层次的教学班尤其需要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富有敬业精神和恒心、细心、耐性过硬的优秀教师。虽然各层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不应有多大差别,但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明显不同。
  8.加强协调管理工作。走班制是涉及人、财、物调配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教学处、德育处和后勤处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
  总之,分层走班制班级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探索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
  
  附:xx中学模块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的
  3个工具样表
  
  作者系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