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认识与思考_新形势干部教育培训
 

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认识与思考_新形势干部教育培训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1:45 影响了:

  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主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性质、作用、任务、特点等诸环节,提高自身认识,增强内在动力,对做好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一、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
  
  农广校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完整体系。农广校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以及费省效宏的显著优势,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以及农民工的骨干力量,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以四川省农广校为例,该校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农村人才75万人,开展绿证培训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50万人,实用技术培训2 000余万人次。据统计,从农广校毕业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担任村社干部;1/3的学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骨干;1/3的学员成为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种植(养殖)能手。
  
  二、教育培训是重要的生产力
  
  当今时代,知识的生产、积聚、创新、进步都直接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培训使科学知识与人结合起来,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教育培训不仅是知识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知识要素一样,具有直接的生产力意义。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教育培训则是先进生产力的孕育基地和前导机制。对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且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民来说,教育培训更可以说是现实的生产力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如:四川省江安县农广校围绕当地竹业产业开展培训,在蟠龙乡通过讲解分析和现场技能培训,把竹片再加工为黄折后,使当地竹农每人每天收入从10多元增加到30多元,提高竹农收入3倍多。看到效益后,该乡60%的农户自发购买打竹机,编织黄折提高竹加工效益,并带动附近乡镇竹编产业的发展。农广校的技术培训得到了转化,变成了生产力。
  
  三、培训教师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技术的转化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培训,而劳动者需要通过培训将科学技术进行吸收和消化。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劳动者对技术是否能够理解、消化和吸收,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率,因此,培训教师是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培训教师须具备综合的知识修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农民技术培训要建立规范的培训纲要
  
  目前,各地开展的农民技术培训,除少数项目培训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外,基本上使用的是当地自行编印的教材。各省、市、县在编印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情况下,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的培训大纲,先进的生产技术、教学方法、产业发展趋势和导向等都无法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和合理的范畴,因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制定统一、规范、权威的培训大纲势在必行。制定农民技术培训大纲,既是推进农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大纲应成为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的指导性文件和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培训机构、农村专合组织以及培训教师开展科技培训的工作手册。
  
  五、构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设想
  
  目前,涉农教育培训有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农业科研及民办教育四大体系。但这四个体系基本上是各自开展工作,各自发挥作用,没有形成合力。客观上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教育功能上的不协调,技术转化上的不到位等局面。因此,构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推动其健康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
  1.建立农民教育研发基地集中研究和开发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技术转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向以及效果评估、功能开发、对象需求、项目立项等方面的课题。
  2.建立农民综合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农广校、农技校、农技推广中心、农村成教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扶贫、就业等部门配合,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县、乡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3.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建立互联网、专家热线、咨询机构、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以及市场、就业信息等服务。
  4.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通过各级政府安排农民教育培训经费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培训示范机构建设、农民创业以及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师资培训等。
  5.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协会指导和协调各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通联:四川省农广校成都61004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