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今古咫尺间] 亭间流水自今古
 

[今古咫尺间] 亭间流水自今古

发布时间:2019-04-13 03:58:24 影响了:

  我平生写文章,分两类,一是学术著述,二是文史随笔。前者只有零星成绩,随笔则写了不少。我这些随笔,常常援古证今,今古杂糅,大都贯穿着一个思路:视古今为一脉,把今古综合来看。我看出,今古的距离实在不远,用雅驯一点的话说,就是:“今古咫尺间”。
  我自认,“今古咫尺间”可算是我的一个史观,是我对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一个看法。我观察到,古人与今人,古事与今事,其实似远而实近,它们之间有太多的相像,有时简直就是一个样。今人是古人的延伸,有时也像是古人的影子。现代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都是生活在历史当中的:或是身上带着历史的基因和残物,或是干脆就延续着旧的历史,或是在扬弃旧史的基础上创造新史。古月照今尘,今月照古人,今古确在咫尺之间。
  我形成“今古咫尺间”这个思路,与先哲的启发大有关系,特别是因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先生著文,经常援古证今,借古喻今,而且常古人、今人一并论及,有时干脆就说“我们古今人”如何如何。我感觉,在鲁迅心目中,古今的距离是非常之近的。
  试看鲁迅的两段话:
  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四》)
  现在官厅拷问嫌疑犯,有用辣椒煎汁灌入鼻孔去的,似乎就是唐朝遗下的方法,或则是古今英雄,所见略同。(《伪自由书·电的利弊》)
  在鲁迅看来,“我们古今人”相似或相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民国就像是宋末明末,酷刑更是古今一脉相传,真仿佛今古就在咫尺之间。
  鲁迅先生谈古,为的是解决现世问题,他说过:“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戏剧看客动辄“替古人担忧”,鲁迅则是“替今人担忧”,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我追摹先生,写历史随笔时,心里也总是装着一个“今”字。因今而思古,谈古为论今。
  不仅是鲁迅,我观察,从古以来的许多大学者,都总是把古今融在一起观察和思考。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的为资治而写通鉴,陈寅恪先生以写《柳如是别传》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垣先生以写《通鉴胡注表微》传播抗日思想……他们的“发思古之幽情”,都离不开解决当世问题。他们学问大,但都不做死学问,他们的学问与天下兴亡大有关联。
  鲁迅先生引古书,说古事,把游荡在现世的古老幽灵捉出来给人们看,其立意是为挖掉封建老根,为改造愚弱的国民性,为使我们民族的思想园地成为一片净土。我觉得,鲁迅的这种立意和法子,今天还用得着,因为,封建遗毒还在。
  邓小平曾说:“搞终身制,老当第一书记,谁敢提意见。中国封建主义很厉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要把人推向反面。”又说:“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终身制。”(《邓小平年谱》)例证是极多的,举不胜举。到了十年动乱时期,封建遗毒就更是大发作了。
  封建的东西,在我国,韧性是极强的,剪不断,理还乱,纠结一团,至今不绝。马克思曾感叹,“中国真是活的化石”。这话是说清代的中国不长进。话说得有点尖锐,但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进步的艰难性,认识封建主义那一套的顽固性,确有启发意义。鲁迅所说的“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实际与马克思的观察大体相同。这就需要韧性的战斗。我写随笔,常常想起鲁迅挖封建老根的韧性,以及他的战法。
  随笔古来属于杂学。杂而不专,向来老儒睥睨,讥为齐东野语。但也有学人高看杂学随笔,说是上承诸子私乘,随心言说,汪洋恣肆,其实不得了。
  我原本有喜杂览的癖好,特别是喜读有关社会万象的杂书。我对古今社会的许多现象有强烈的追问谜底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影响了我们民族和国家命运当然也包括我个人命运的一切事情感兴趣,我总想知道那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为什么会那样。这就要去读杂七杂八的书,思考各式各样的问题,读了,想了,便有些心得,便写出了这些随笔。它们是我这二十多年来精神轨迹的一点记录,同时也记下了一点时代风云。虽是敝帚,亦自珍之。
  【摘自《学习时报》2012年5月7日/本刊有删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