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应追求语文教学的境界】 我的语文教学追求一句话
 

【应追求语文教学的境界】 我的语文教学追求一句话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9:25 影响了: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主战场。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应该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境界。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追求课堂教学境界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境界
  
  1.“境界说”的提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境界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刘勰的“神与物游”(《文心雕龙》)、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苏东坡的“境与意会”、王世贞的“神与境合”,均论述了意境所包含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2.语文教学“三、四”境界说
  
  2.1 “三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境界”之说:“古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有人认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从稚嫩到成熟往往也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2“四境界”说
  也有人认为一位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之路,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语文教学的四个境界:第一种境界――诗歌的境界:热情澎湃,纵横捭阖,诗情画意,魅力四射;第二种境界――戏剧的境界:课本即剧本,教师成导演,学生当演员;第三种境界――小说的境界:精心构思,行云流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第四种境界――散文的境界:淡定从容,随机应变,形散神聚,收放裕如。
  
  3. 具体要求
  
  无论是何种学说的何种境界,都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追求课堂教学的境界呢?
  3.1 导入要“扣人心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得好,便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增强其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引导其想象,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呈现出新颖别致、生动撼人的局面。常用的导入方法:复习提问法、诗词引入法、歌词介入法、漫画突现法、谜语竞猜法、讲述故事法、实物观摩法、即兴引入法等。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引导。
  例: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准备好歌曲光盘后鼓励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先唱一首歌好不好?”伴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欢快旋律,学生们在高涨的情绪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里,心灵受到了春风春雨的沐浴。教师再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我们每一个人对春天的观察、感受是不同的,谁能谈谈对春天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发言,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春天的观察视角新颖、感受独特,道出了春天的万千景象及珍惜时光等生活哲理,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著名大作家的文章――《春》。”
  3.2 点拨要“引人入胜”
  语文特级教师刘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议论纷纷,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情趣融融,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好这样的群体活动。教师关键时的点拨,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兴趣。具体做法:(1)坚持着眼于全篇,整体设计,整体中见层次,层层深入;(2)抓中心问题,用中心问题统领其他问题;(3)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自行研究,而不要急于解决问题;(4)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架设引导的坡度,搭设启发的阶梯,让答案的获得显得顺其自然。
  例:教学《驿路梨花》一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围绕此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概括:屋主――瑶族老人――梨花妹妹――哈尼族姑娘梨花――解放军。讨论过程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建造小茅屋?”为了使文章主旨再次升华,教师进一步点拨:“按照时间顺序,小茅屋从建造到管理,都有哪些人参与?他们是不是屋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学生不仅明晓文章结构特点,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3.3 收束要“耐人寻味”
  对课堂内容的小结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当堂知识的概括、强化,又可以是对生活哲理的阐述、引发,也可以是对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选择,使收束之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例:对《驿路梨花》一文小结,文章结尾写到我不由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教师可适时发出赞叹:“这真是‘一路’‘礼花’处处开。与原诗比较,改动虽仅有两字,但却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耐人寻味:‘一路’即‘我’和老余所到之处,‘礼花’即是文明之花,雷锋精神之花,助人为乐之花。”
  3.4“情境意”要和谐统一
  情,是课堂的生命,是学习的原动力。课堂缺乏美感与情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从根本上读懂读透课文,教学就必须加强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境,由情而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与心”是表达情意,此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要向学生拓展延伸对生活的意念指引。
  例:教学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我首先真情诵读全诗,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媒体出示“狂风竹林图”、“石缝竹子图”等多幅图景,创设“竹子顽强生长”的情境。此时提问:“为什么诗人在大自然的众多事物中,对竹子情有独钟,并写诗赞美它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水到渠成:“因为竹子很坚强,不畏惧东南西北风”;“因为竹子生命力顽强,就算在石头缝间也能生长”;“诗人通过写竹子,来勉励自己或告诫别人要学习竹子那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决不向困难低头。”……普通的一首小诗,通过“情境意”的和谐统一,给予了它新的教育内涵,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境界中掌握了知识。
  
  4.小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人为本,使自己的每节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创造“情境意”的和谐统一,唯有终生的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淡定从容,随机应变,形散神聚,收放裕如”“散文化”的教学境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