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谈古筝艺术与教学] 浅谈少儿古筝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古筝艺术与教学] 浅谈少儿古筝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7:52 影响了: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说,它的任何一种精神内涵都离不开声音的艺术组合,它的美就蕴含在声音的艺术组合之中。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学筝过程中要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去过多地追求别人的夸奖表扬,而要追求不断的批评指正。
  古筝艺术 琴韵 音韵 技法
  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古筝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从音乐艺术的特点来说,它的任何一种精神内涵都离不开声音的艺术组合,它的美就蕴含在声音的艺术组合之中。筝乐之魂的魅力更是产生于音韵的结合之中,这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类听觉器官的最为感性的要素。古筝演奏中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古筝演奏不仅能表现劳动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豁然大度的胸怀,还以曲调浑厚优美细致新颖的抒情性见长,在细腻的相互“问”与“答”的音乐语汇中,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筝乐在古代就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5)文人的自娱自乐。(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7)秦楼馆舍。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8)国际友好交流。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如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晏殊、苏东坡等。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这说明,古筝是雅俗共赏乐器,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同是左右手配合,弹按并重,以发挥优美音韵为手段,以之表演出不同情趣、不同风格,真可谓“奋逸响,妙入神”,各领风骚。其演奏的音色是多彩多姿的。想必大多数筝曲爱好者都会知道,古筝的演奏至今已发展到义甲与真甲相结合的方法,真甲与义甲本身就有显然不同的音色对比,加之古筝的音域宽广和演奏者技能的不断提高,在筝曲中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音色的反差,产生鲜活的敏感,也就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筝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韵”,人们在领略古筝演奏的音响效果时,一定会对神妙动听的“以韵补声”手法追寻深究。所谓“韵”指的是一个比“音”更为微观的层次。在古筝、古琴等乐器的演奏中,一个音往往被分解为“音头”、“音颈”、“音腹”、“音尾”若干细微过程。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变化就被人们称为“韵”。应该说“做韵”是筝乐之魂的根本。通过对其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扫音技巧的运用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的韵味,奠定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及非凡的舞台效果。生活体验是自然演奏的基础,自古以来,人们善于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采用各种不同的按音变化幅度,表现出最能触及心灵的旋律,达到富有个性和不同寻常的目的。如河南语言高亢而突降,其筝曲每有突出的上下滑音及颤音,在《闹元宵》乐曲清新明朗的引子里,一串长刮奏引出明亮的旋律委婉深长的按滑颤的徵音上就奏出从变徵到徵、从角到徵、从徵到角等等的音韵效果,体现出了河南人性情直爽,声调铿锵的特点。在热热闹闹的民间风俗性的元宵节中,热情炽烈的筝曲旋律融合进了河南戏曲音乐的抑扬顿挫,酣畅淋漓,一泻无余。在做韵的技法中,左手颤音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表现手法,称为“颤音体系”,有一般颤音、持续颤音、节奏颤音、重颤音、滑颤等等,如此多样的颤音,在各流派筝曲中的运用更是千姿百态,它完全不是机械性的固定的平均性的偏离与回归,而恰恰是自由往来变化无穷极具有个性特征的“微型旋律”,或沉稳从容,或躁动急迫,或清远萧散,或拙朴内秀,或飘逸淡泊,或豪放热情,或脉脉含情,或诙谐风趣,或庄重威仪,或气宇轩昂,或天真娇美,或玲珑剔透,或自然天成,或放荡不羁,或规矩拘谨,或刚毅凛然,或若飞若舞,或气骨苍老,或纯真童趣,全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掌握各派音乐语汇的水准及技能的娴熟程度和音乐造诣而各有异同。潮派名师杨秀明先生的经验之谈就是“弹筝要讲‘韵味’和‘神情’”。而神情与韵味正是互为表里凝为一体的。这正是筝乐艺术不可被代替的本质属性,是筝乐的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的最精致最深层的奥妙所在,是艺术家自由创造的智慧、才能、经验和劳动结晶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的人品修养、文化积淀和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当今的父母们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既能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又能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同时还能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乐器,发扬民族文化。古筝这一民族乐器正是以其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深受学生及家长们的青睐。
  想要学习古筝,就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首先,父母们不要将音乐艺术简单化,通常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喜好什么样的音乐。一个生性豪爽的人喜爱具有英勇形象特征的音乐,这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喜爱这类形象也同样是自然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个人说摘要:“我不懂音乐,没有音乐细胞。”其实,只要长着耳朵的人就可以听音乐,而且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是真正深入的理解音乐,确实是需要音乐资质的。这种音乐资质具体说来就是要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节奏感等一系列复杂的才能,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激情地对音乐作出反应,能够感觉音乐。绝对没有音乐才能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是非常可怜的一点音乐性,假如通过有计划地、目的明确地学习音乐,也是很轻易取得发展的。假如孩子能够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他自然会主动去追求更完美的表达,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多加以鼓励,提醒他们,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要想获得快乐的享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枯燥的技巧练习。但假如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没有感觉到快乐,各种练习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煎熬,那么家长最好不要逼迫他们去做长时间的技巧练习,这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对音乐的好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
  其次,就是对于基本功的练习,怎样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呢?要让学生们明白,学筝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筝过程中要学好一首再去学另一首,而不要学的拌拌磕磕就换下一首学。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去过多的追求别人的夸奖表扬,而要追求不断的批评指正。在学筝上要有长远一点的目标,做到天长日久、时时勤奋,而不要希望几分钟热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弹筝。对于学筝,不但要有兴趣,更要有意志,兴趣只解决一时的爱学不爱学,意志解决能不能学好的问题。不要图虚荣,要求收获,虚荣只解决表面问题,收获才解决长久性问题。弹筝练曲不要听而不闻,要知道应听出什么来,要多思考、多琢磨,多在乐曲情感意境表现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在教学上,不要局限在考级给定的每级十首曲目上,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补充,把整体学习上的时间放宽加长一些,多学些曲子,把基础打好。即使是初级曲目的曲子,真要弹得非常好,说句实在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上采取每个级别里选学一两首后,就较大幅度的跨进式教学,导致基本功很不扎实,以至于越往中、高级曲目学,越感到吃力,同时也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缺少认认真真的精神,贪多求快,不讲效果质量,出现学多少、忘多少,仅剩几首也是拌拌磕磕的难堪局面。其实初级阶段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考试晋级曲,还应同时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灌输,让他们多知道一些、多学一些,知道如何去学、如何去练,练到什么程度算好。从小就有一种严格的标准,而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而是要提高心灵的境界、艺术的境界,把基础打好,把基本功练好,宁可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多用点时间也要这样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爱学、越学才越有发展。
   古筝是一件多弦乐器,定弦准确是一个古筝演奏者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音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定弦只是音准的一种表现方式。其次音准还表现在演奏者对于音程关系的把握、调式调性的把握等很多方面。我们都知道,学习好音乐与拥有敏锐的听觉是分不开的。对于听觉的训练时间越早越好,要求越严格越好,起点越高越好。敏锐的听觉来自于平时对于音高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年龄越小,对于音高概念的建立越容易。“乐感来源于节奏”。音乐本身是动态的艺术。掌握好节奏的律动方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使其协调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音符的时值,不能单纯的模仿老师的演奏。必须要求学生先理解音符时值的含义,再将其弹出。单纯的模仿,只是依赖于一时的听觉惯性,不能获得对于节奏律动的理性认识。更使得学生们对于节奏的律动方式产生茫然无措的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古筝乐曲弹奏下来,但往往弹奏的曲子没有感情,对曲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单纯的弹下来,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弹奏的乐曲具有感染力呢,首先应当培养学生们去聆听音乐中的旋律线条,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美感”,增强学生们对旋律的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才应当提示学生随着旋律的流动进行内心的歌唱。在整个的弹奏过程中,应当使学生们内心具有一种强烈地歌唱愿望,仿佛一个音符都是由一个个的歌词组成。你的指尖,就是你的喉咙。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演奏更加地生动,富有更大地表现力。音乐形象也才会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热爱音乐是攀向高峰的阶梯,随着学生们的不断进步,级别的不断提高。而参加高等级别的考级除了要注重基本功的扎实与否,还需要考生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当的演奏技巧。学生们必须用心灵去感受音乐。通过演奏来宣泄自己的感受,找到心灵与音乐的共鸣。现在的孩子们学音乐,往往是遵从父母的意见。他们本身缺少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对于很多学习古筝的孩子们而言,演奏就意味着复杂难记的演奏标记和繁多枯燥的练习。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话:“你学音乐是因为音乐给你带来快乐!你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种自己期望听到的声音,那种你所需要的声音是你学习音乐的目标。”音乐是美好的,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而孩子们总会喜欢美好的东西。古筝那仿佛流水般的音调,美丽而又动听。这就是古筝能够吸引孩子们“眼光”的最根本原因。也只有在愉悦的心情下,他们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和家长们必须在教学中提倡“美”的感受,让学生们充分从生活实践中感悟到艺术的魅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获得对音乐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他们所演奏作品。
   总之,古筝教学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共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中国筝乐的古与今,牵系着它的将来。筝乐之魂的永恒,更应注意内在张力与其感染力根基和源泉。如今中国音乐生活正在趋向丰富和活跃,而古筝的演奏更需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循序渐进地理出每一阶段的侧重点,分清程度界限,从内容上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古筝的学科更加富于系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面对着大量技能标准,筝韵的学习则是重中之重。相信在新的时代中,古筝艺术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邱大成.筝艺指南[M].2000.
  [3]张志羽.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华乐出版社,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