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0:46 影响了: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归纳总结,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而就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出了包括政府参与和作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对策
  作者简介:邱远(1968-),男,广东龙川人,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5-0021-03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变化。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处在更具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的困难因素。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良好途径。“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紧迫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路子和模式目前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尚有较多的不完善之处有待改进。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并为我国今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笔者就“校企合作”办学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企业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在中职学校,在高职院校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也有长足的进展。目前,高职院校中有企业办学和非企业办学两类。企业所办的职业院校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机构,其办学经费、师资、教学场地、行政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均服从企业的需要。而非企业办学却占了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此类院校正是我们探讨的重点。尽管这些院校与企业也有着天然的关系,但在其办学过程中与企业仍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合作办学关系,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影响了高职院校本义上的内涵发展。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总体上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院校没有校办企业可提供给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习,必须在校外建立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基地。这样的办学基地一则拓展了院校的办学空间;二则可结合生产实际和专业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问题在于,由于企业有自身的运作特点,不可能完全按照院校的教学要求给实习的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训练,故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其次是企业接收院校毕业生以补充劳动力。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用工需要,接收院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以补充企业的劳动力。尽管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与企业的要求对口,但有的企业仍认为院校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及所掌握的技能未能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有些企业甚至还要对所接收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然后才允许其上岗。
  三是企业成为院校形式上的合作单位。自教育部启动评估以及创建工作以来,高职院校为了评估以及创建的当下需要,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和合作,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挂牌合作,但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和活动,更没有深入的专业建设和工学互动,很多企业因此成为高职院校“形式上”和“名义上”的合作单位。
  从上述情况看,“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合作的形式虽然多样,但这些合作大部分停留在一种低层面的合作,还处在基本形式阶段,离第二层次的延伸形式和第三层次的拓展形式还有较大差距,甚至难以为继。集中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或很少征求企业的意见,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进课堂讲课尚未形成制度;二是实训实习和顶岗过程中,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在这期间没有得到完整地延续,学校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现象,有的甚至完全靠企业管理;三是一些企业未能认识到实习生潜在的价值,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能调动学生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动地完成实训实习和顶岗任务,个别学生甚至擅自逃离实习岗位等等。可见,“校企合作”还未能进入到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层次,更谈不上利益、效益、社会影响的“多赢”。
  
  二、对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分析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具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技能型人才日益紧缺的今天,“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必须迅速行动。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但对当前凸显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考量
  对于校企合作而言,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但企业处在主动的位置上。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盈利。从目前校企合作比较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来看,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婉拒、拒绝或逐渐式微。从现状看,企业对校企合作尽管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意愿,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存在多方面的顾虑、疑虑和难处。
  一是对高职院校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服务人员稳定性和时效性的顾虑。对一般企业来说,打乱日常生产安排,临时增加生产人员或技术人员对正常的生产和秩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之考虑到人员的不稳定性和时间无保障性等,很可能对生产得不偿失,因而有一定的顾虑。
  二是对高职院校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服务人员管理上的难处。企业对自身人员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都有一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执行更是一视同仁,但对于高职学生和教师来说,能不能、可不可以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有一定的为难,毕竟是“外人”,特别是对技术开发服务的教师尤其感到左右为难。
  三是对技术开发服务的教师接触企业核心技术的疑虑。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产品核心技术或技术秘密是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赖于竞争和生存的根本保障或法宝,对于“外人”的参与既不放心,也难以真正接受,搞不好,技术的泄密和外流,将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不得不防。
  四是对高职院校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服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顾忌。生产过程中,非熟练工往往更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加强管理和技术帮扶也许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但万一发生,这是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若摊到企业身上,这对企业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
  五是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导向上的疑虑。毋庸置疑,对于在大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的企业来说,很现实的考虑使他们对高职院校以及领导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诚意、导向和合作到何种程度都有一些担心和怀疑,惟恐只是高职院校领导一时的心血来潮,合作容易中途夭折,无果而终,反倒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秩序。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考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技术开发和服务更是纸上谈兵,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现实表明,这与高职院校自身有很大的关系,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的问题,更有制度建设、制约措施和激励保障上的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有想当然、一厢情愿的倾向。目前,校企合作在推进过程中凸显的不重视、不积极、不实在的现状与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内涵的理解不充分、有偏差有关。没有转换角色,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企业的立场想问题,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内在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岗位实操的唯一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满脑子是“单赢”的想法,反倒把校企合作看成是办学外在的要求,是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从而导致在合作过程中摇摆的态度、模棱两可的做法以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是在实际操作上,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看成是减负、甩包袱的好事情。没有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看作是教学有机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校企合作中师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准备不足或疏忽有加,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守旧、僵化、不灵活,无论专业、课程,都是一刀切,大一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有较大的畏难情绪,裹足不前,对走进企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计划没能统筹安排,对过程管理缺乏配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往往依赖教师和企业的良心管理,放任自流,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高职院校的一些领导在导向上有误区。把校企合作看作是一时之需、临时之要的短期行为,因而政策制度、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氛围营造等建设滞后,导致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连贯性和连续性不强,朝令夕改,引发合作企业的极大反感,而具体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院系方向、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校企合作处于危机状态,有难以为继之态。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综上所述,如何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如何使校企深层次合作进而促进生产、繁荣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形成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促互动的体制和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研究认为:“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在于“多赢”。多元参与机制是工业化后期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支柱。在目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推动校企合作必须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促进政府的参与,以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构建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以适应企业需求;以制度和机制为利器,打消企业顾虑、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引导校企合作走向深入,走向“多赢”,走向健康。
  (一)政府的参与和作为
  政府的缺位是目前校企合作表层化的最突出原因之一,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促成政府的积极参与,国务院和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就当地政府而言,担当的角色尤为重要,一是宣传先行,在宣传中引导和鼓励企业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校企合作意识融入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之中;二是政策先导,因地制宜,制订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措施,对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企业给以表彰和奖励;三是扶持为重,设立政府校企合作基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成果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给予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机制的建立和驱动
  1.迅速建立和完善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二是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
  2.迅速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相互兼职;三是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四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五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六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
  3.迅速建立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一是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二是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
  (三)合作模式的选择
  选择合符高职院校自身实际、适宜对路的合作模式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推动校企合作由表层化进入深度合作的有效路径之一。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几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一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提出并践行的“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打造出一种全面、深入的新型校企关系,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二是苏州的“园区”模式。目前,揭开职业技术学院以自身实力定义了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如BOSCH模式――订单式培养: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设备,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的合作模式;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用培训回报企业;力嘉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置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等。这些模式的诞生不仅是对职业技术学院实力的佐证,也成为了园区职业教育短暂征途的里程碑,意义深远。
  三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类型的“前厂后店”模式。日前,一家从厂房规格、内外装修到仪器设备、员工着装均以“金丰”企业品牌形象设置的“金丰汽车快修学院店”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侧门正式开业。把“厂”开进校内的“前厂后校”办学模式,是该院对校企紧密合作、利益共享模式的探索。
  四是宁波模式。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训练,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每年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纷纷被区内企业预聘,近年来平均每个学生都有3个以上岗位可供挑选,就业率接近100%。学院创办短短7年,在基本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探索形成学工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培养等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地方示范性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唯一的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和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邱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19-20.
  [2]邱远.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特征及其建设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4):9-10,40.
  [3]习岑.开拓进取创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单小辉.园区产业结构新注脚――解析园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EB/OL].苏州新闻网,2007-6-22.
  [6]周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深层合作效果好[EB/OL].https://www.省略,2008-5-21.
  [7]朱振岳.浙江职教形成多种校企合作模式[EB/OL].https://www.省略,2008-5-21.
  [8]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EB/OL].https://news.省略,2006-8-30.
  [9]王志洲:职业教育与校办产业之思考[J].职教论坛,2007.11(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