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浅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浅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发布时间:2019-02-02 04:35:33 影响了: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本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需要出发,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 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实践活动已深入人心。大家都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很难把握住指导的“度”,不是过分“参与”,就是过分放手,以致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部研究人员宋时春曾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一篇题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该做些什么?》。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也曾在他的论著中,提到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以此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我认为教师的指导策略应细化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中。
  一、指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阶段
  1.确定研究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在活动主题的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
  通过实践,我认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从学生的情感入手,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另外,如果学生刚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地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时,指导教师应该“扶”一下,为学生提供几个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从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使选题更有实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还要引导他们关注所提问题的价值和可行性。
  2.建立活动小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同时,保证小组成员由好、中、差搭配,实现互帮互助、一起进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填写《选题意向表》来实现。这个表分三个程度,即最想参与的主题、还想参与的主题和可以参与的主题,并说明原因,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既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又给指导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指导、分配的空间,避免了学生的“一边倒”。
  二、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小组调查研究方案(即活动方案)阶段
  在活动开始实施前,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调查研究方案,让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预设,然后根据预设,有条理地进行活动,同时根据活动中的生成因素不断地调整、优化本小组的调查研究方案。教师的指导策略体现在用通俗的语言介绍调查研究方案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调查研究方案中应该包含的内容,指导学生在活动前第一次优化方案。
  在小组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时,指导教师不要一步到位,急于纠正学生不合适的地方,而要让学生经历制定方案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上,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把思考、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学生在这样一个“制定―反思―修正”的过程中,真正把知识内化,从而得到提高。
  三、指导学生实施活动方案阶段
  1.提供活动开展的条件。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如场地条件、查阅资料条件和学校所能提供的工具、材料等。在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信息条件,但只是提供给学生信息来源的方向,由小组学生自行对信息进行寻找、选择、处理、分析。
  2.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百科全书)、使用视听媒体的技能。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
  3.活动过程中的调控。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活动过程的质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探讨,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活动情况和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及时审阅个人体验卡,指导学生写具体,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对于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创设必要的条件,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四、指导学生总结评价活动阶段
  1.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调查和研究,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我认为仅仅通过课堂上的集中交流与展示是不够的。作为指导教师,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把知识和情感“收”进来,还要引导他们把知识与情感内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使活动的意义得到提高、升华。
  2.成果展示、交流。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因此在全班性的交流和展示中,教师应指导、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引导、启发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可以是学生记录的资料卡和个人体验卡、拍的照片、采访的录像、办的手抄报、写的倡议书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谈出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深化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3.活动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充实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与学生共同制定适合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表,以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评价方法可以是多元化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在交互式的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次的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总之,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充当“引路人”和“顾问”,甚至是“助手”的角色,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使学生提高研究与探索周围世界的能力,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伍香平编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问题》,人教网
  [3] 宋时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该做些什么?》,《中国教师报》
  (责编 潘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