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例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5:41 影响了:

  阅读经典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校里,一些老师是禁止学生在自习课看课外书籍的,即使是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往往只重视对文学作品语段的训练,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对阅读的反感和厌倦。其实,师生共同品读文学经典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透过语言和情节,品味复杂的人物形象,剖析微妙变化的人物心理,联系生活和学习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以《红楼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点尝试。
  一.循序渐进,激发兴趣
  我们班的男同学喜欢看漫画书和武侠小说,女同学喜欢看校园文学和爱情小说。快餐文化的消费,本来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它毕竟是社会快节奏的反映,但它对教育实体之学生的侵占过多,却可能导致文化钙质的流失。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倡经典阅读。《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部长篇小说,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以宝黛爱情为主线,鲜活的表现了封建世族家庭由盛及衰的没落过程,其思想性及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是很多同学却说“闷”“看不懂”。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小说文本与学生之间确实存在“隔膜”――文化之“隔”;二是学生自身的阅读高度确实无法在作品中探出头来。
  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首先要搭建阅读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看到《红楼梦》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领略其中的美。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地,有目地去读书是我当即要解决的问题。平台要搭建在兴趣的基础上,考虑到全体学生都喜欢看电视,于是我们就从看电视剧《红楼梦》进入名著阅读――每节阅读课放映一集《红楼梦》,然后就对应原著阅读,理清线索,熟悉情节。
  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激活阅读机制就成为了现实,接下来我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阅读的问题了,或者说如何始终保持阅读兴趣呢?“无问”之读可能是阅读归于沉寂的一个缘由,相反的,有问、能问则是符合人的求知心态的,有利于保持兴趣。为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我们就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互相提问,这样既了解同学们的阅读进程和深度,又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或强或弱地摈弃人性色彩,比较多地倾向大视野的社会色彩,这就导致在阅读深入初始阶段理解上的“隔”。因此,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以及内心感兴趣的东西,利用“摘桃子”的跳跃原则,安排学生就某一人物或某一情节进行分析讨论,或者开展辩论赛。如:贾宝玉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让每个人先选择,后说出理由,鼓励学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然后换个角度,写一篇“宝玉自传”的周记,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婚姻等方面多角度独白,自己定位是纨绔子弟还是反叛英雄。经过两轮分析,我们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性:从世俗眼光看贾宝玉一无是处,算一个纨绔子弟,但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礼教,却又离不开家庭的庇护;他追求“木石前盟”的爱情,又无奈地接受了“金玉良缘”的现实婚姻,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是一个软弱的叛逆者。讨论的过程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非常投入,忘记了时间和地点,忘记自己在学习,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从最具体的文本阅读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为什么阅读的问题。在阅读的表象上来看,阅读带来“智”,而不是狭窄的“知”,从阅读的操作层面来看,阅读带来了“快乐”。
  二.体验情感,牵引兴趣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文化内涵本是文学作品的固有根基,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因此要开发语文教学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和生活,培养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一个重头戏,这个情节波澜起伏,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由于我们在阅读课中看过电视,品读过原著三十三回,再学这篇课文时,我们早就心中有数了,非常轻松地理清课文线索,明确挨打前、挨打中、挨打后各有什么情节,搜索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宝玉挨打时身边的人有何反应? 二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由于问题难度不大,又与同学的生活比较贴近,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踊跃地发言。
  宝玉挨打,如果抛开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其实就是父亲打儿子的问题,一个教育问题,这样的教育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考虑,你作为一个在父辈羽翼下成长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谈母爱,论贾政的教育方法,分析宝玉挨打冤不冤,黛玉和宝钗谁更关心宝玉,贾母的大动肝火说明什么。回到现实中,再用十分钟写一写父母最严厉的一次教育,再让同学们互评――父母的教育对不对?这样既有自己的深切体会,又有大家的多角度分析,自然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设身处地是阅读文本迁移的好办法,我们通过设身处地生活情景参与,阅读本身就获得强有力的支持,阅读也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教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既避免了教育的说教色彩、教育的枯燥性,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作家的高超之处就是揭示出人类隐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我们看作品,就是沿着作者架设的这座桥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以书中的丰富情感进行有效的自我感化。有人说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只要心智健全,只要能深入作品,在现实与文本之间实现多次转移,以文本的人性光辉照亮现实的人生轨迹,以坚实的人生轨迹反思文本的人性光辉,实现内心深处的情、智、理的流转,都能或多或少有所收益!因此我们要慢慢地读,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与众多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不仅要读懂作品,更要读懂人生这本大书,在作品中读出自己来,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父母老师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得多。所以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多一个好友,他会影响你、帮助你,带你寻求人性的轨迹,带你追求真善美。
  三.探讨热点,提高兴趣
  同学们觉得每周看一集《红楼梦》不过瘾,于是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加映,我当然很乐意满足同学们的这个小小要求,也趁机提出要求,周记都要联系《红楼梦》来写!很多同学发愁了,哪有那么多的内容来写?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从大家最感兴趣的爱情主题入手。爱情这个话题本是很多教育者不想碰、不愿碰的问题,而现实中,学生对这一话题是相当感兴趣的,况且在文学作品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可以碰到爱情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阅读不妨就此为一个突破口,还原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我就此设计了三次讨论:第一次讨论分析宝玉黛玉爱情的起因、发展和表现,推导她们爱情的结果,同学们的周记就是分析剧中其他人物的爱情;第二次讨论是同学们选剧中哪一个人物为自己的梦中情人,说说为什么会喜欢他(她),辨别班上曾经出现的某些现象是友情还是爱情,周记是写我们的个人感情经历,应该怎样处理好自己的感情;第三次讨论是对比《神雕侠侣》《简・爱》里的爱情故事,憧憬一下自己将来的爱情,我也趁此机会印发一些青春期的参考资料,而相关作业是请每个同学先去采访一位20岁以上的成年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经历和对爱情的看法,想一想,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再写成周记。经过多次讨论、比较分析,同学们明确了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多了几分成熟和理智。爱情主题的这三篇周记,一篇比一篇有深度,这真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了实处。爱情话题的引入,说明我们的教学不再避开教育实体的现实,人性色彩的勾画,人格也就会在其中逐渐凝固。疏导的办法总比掩盖或视而不见要强得多,这也是教育本身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此外,我们还进行人物性格“选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他们性格中的优点;根据文字描述手绘服饰活动,大家都兴致勃勃,从原文中找出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网上下载资料来共享,写写画画,将文学作品和生活牢牢地联系起来,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充分发挥经典名著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和思考自己的未来。而对未知的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习效率特别高。通过师生的这种共同投入,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红楼梦》,他们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时,已在阅读中升华着自己的人格。
  
  罗庆华,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南海。本文编校:剑 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