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8:45 影响了:

  ★ 关 键 词   敢为天下先 教育信息优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计算机为学具      从计算机进入学校开始,郭善渡老师便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来,从编写信息技术课程及教材,到策划与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类活动;从主持国家级教育技术规划重点课题,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从参与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到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类杂志;从教育软件评审标准制定,到课程与学科之争。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开山辟路,风雨兼程。这30年,如一杯陈酿,沉淀着浓厚的历史味道。解开尘封的记忆,让我们跟着郭老师一起回顾这段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从郭老师身上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的开拓与奉献精神更加闪耀,我们深深地被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鼓舞。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还很不普及,而且价格昂贵,甚至显得非常神秘。我们开始搞计算机教学试验时听到不少风言风语,有不少人指责我们“哗众取宠”、“赶时髦”,甚至是“不务正业”。现在看来,当时世界上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见到计算机和网络会有如此迅猛的发展。试想,如果大家都不敢为天下先,都不做时代的弄潮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绝不会达到现在的规模与程度。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一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以优化教育信息,提高教育效率;三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30年来依循这“三条途径”,我有幸主持或参与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现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建设
  1982年,我应中国科协青少年部的邀请,为该部举办的暑期计算机培训班授课。为此,我编写了《微电脑学习手册》,第一版油印了300册。后来因用量激增,北京景山学校印刷厂将其排版铅印成单行本供本校教学使用,并向其他学校和社会发行。《微电脑学习手册》是我国中小学出现最早的计算机教材。在《微电脑学习手册》的前言中我写道:“这本手册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充分考虑初学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不片面追求BASIC语言体系本身的完整和严谨。(2)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强调学习者本人通过阅读教材和上机操作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1986年,《微电脑学习手册》被人民邮电出版社选入茅以升先生任编委会主任的《第二课堂丛书》,更名为《和微电脑交朋友――中小学生BASIC基础》。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中小学计算机课外教材,并被中国科协青少年部推荐为全国中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用书。
  《微电脑学习手册》和此后我主编的教材,突破了当时一般计算机教材逐个讲述BASIC语句或应用软件的编排体系,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之先河。
  1992年,我发表论文《黑箱方法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承认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动态数据处理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变化及运动过程。变动性、发散性、时序性和创造性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动态思维的重要特点。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训练。动态思维训练是与传统数学、物理等学科运用公理系统进行的演绎思维训练相平行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程序设计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我认为应该让青少年(至少是部分地区或学校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程序设计。我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教材都包括程序设计内容。对此,我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表述,“‘电脑是天才的设计,傻瓜的应用’。我们不能允许‘天才的设计’属于外国,‘傻瓜的应用’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永远存在。”
  1986年9月,我在北京景山学校成立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这在全国亦属首例。协会开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然,我一直担任协会的指导老师,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交流方面,我和学生常常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落在高材生的后面。协会会员自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题解、软件研制、技术交流、学校机房的升级与维护,乃至参与撰写我主编的教材和《全国中小学优秀电脑作品评析》中的点评文章等,成效十分显著。截止2003年,协会会员累积有500多人次在各类计算机竞赛中获奖。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
  1986年6月,我校率先举办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场会,展示我校师生研制的《四边形》、《循环系统》、《数学天平》等辅助教学软件16个。1992年,我校与长城计算机公司共同研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化学题库》,我担任研制组组长。该软件是我国中小学第一个商品化的大型题库软件,并获“联想杯”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
  1999年3月,我担任“以计算机为学具”课题组负责人。我校率先将计算机和网络引进中小学教室。此后全国有不少学校仿效建立了电脑实验班。就此课题我当时发表了两篇论文:《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浅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位》。在第一篇文章中我率先提出“计算机是教具,更是学具”,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是“以计算机为学具”课题开题的理论依据。第二篇文章实际上是“以计算机为学具”课题的结题报告的总论。在该文中我提出一个“信息观的学习模型”,试图从信息接收和信息内化的视角揭示学习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教师及教育技术的作用与定位。
  课程≠学科
  1979年,我在一次全国的教学研讨会发言时提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有一个“合―分―合”的安排:小学、初中宜适当综合,高中和大学应分科,大学后(研究生、博士)则应再次强调某种层次上的综合。
  我多次谈到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是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一大弊端。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就是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这一“转轨”难度颇大,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师几乎都是在“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
  例如,我曾多次建议,为了应对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课程应适时改造或补充教学内容(语文:汉字编码、汉字的键盘输入、文字处理软件应用、信息技术科普文章等;英语:信息技术词汇、信息技术科普文章等;数学:二进制数、数制转换、算法。电脑美术、电脑音乐等),但迄今进展甚微。
  再如,我主张让学生在实际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反对那种依照菜单逐一介绍软件功能的授课方式。因此我主编的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要求教师是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甚至是编辑一期校刊或班刊的过程中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在画一幅画(例如“美丽的山村”)的过程中学习绘图软件的使用。但教师依照这种方式上的观摩课却遭到某些专家的诟病,他们指责这是“种他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克服学科本位现象,依然任重道远。
  敢为天下先,既能给事业的发展带来各种机遇,也一定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走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大路上”,应当仁不让地迎接各种挑战,并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劳。
  (作者单位:北京景山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