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_让反思成为教学中的习惯
 

_让反思成为教学中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3:45 影响了:

  〔关键词〕 反思型教师;反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17―01
  
  新一轮课改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要求教师改变固有的观念和工作方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多地关注知识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教师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需要教师成为一名反思性实践者,在新课程实践与研究中反思和发展。
  但是,以往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注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忽略教师自身内在的目的和动机,这种传统的观点大多没有充分考虑教师教学与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的发展是终结性的,忽视教师是一个发展的个体,因此针对教师发展而言的研究和培训往往成了外在的,甚至是在强制性的背景下发生的活动,这就难以真正带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自觉自愿地去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解决自己的教育质量问题。这种背景下,探讨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角色,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更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通过培养教师的反思思维,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反思不仅表现为一种能力,而且是一个检验教学目的、手段和内容之间关系的过程。美国教育家舒尔曼就认为反思就是一种教育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回顾他们的教学,这种“回顾”,如果只是描述教学中发生了什么,那么这种思维只是一种“一般感受性思维”。如果在回顾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加工而使之系统化,那么这种思维则是批判性反思思维,其结果就像舒尔曼描述的那样,将产生复杂而动态的教学世界中的“实践的智慧”。起初,教师可能不习惯对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实践进行认真的、有目的的反思,这一过程需要付出努力,并要求在反思实践中得到锻炼,最终实现由“一般感受性思维者”向“反思性思维者”的转变。
  
  二、从构建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入手,培养在职教师的反思意识
  
  所谓反思型教师的教育,主张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逐渐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建立师生互动的双边反思关系
  
  新课程中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思性教学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带动教师的发展。
  双边反思指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自我反思,即学生对学习的反思以及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我们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学习一定是反思性的。至于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教学上的反思反映了教师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上表现出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会经常评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进步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成长的学生,朝着自己的最终目标努力。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四、从教育实习开始,培养未来教师的反思意识
  
  作为教师教育的起始,教育实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整个教学生涯影响很大。传统的教育实习都强调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学生被要求按照教科书上的教师模式,以及优秀教师形象来塑造自己。教育实习中一再强调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师范学生迅速转换角色,获得基本的教育教学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仅满足于此还不够。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教育实习是学会教学的过程、自我发展的过程,“学会教学”除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外,还必须培养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态度与能力,使他们探讨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角色与社会责任,做出批判性的分析与解释,由此构建对课程与教学的新的理解,不断提升教师特有的“实践性认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