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巴巴罗萨”行动(下):巴巴罗萨行动
 

“巴巴罗萨”行动(下):巴巴罗萨行动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5:19 影响了:

  “巴巴罗萨”逞威      北集团军群的进攻。战役发起后,德军李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以第4装甲集群为中路,第18和第16集团军为左右两翼在第l航空队支援下,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地域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攻取列宁格勒。
  在这一当面组织防御的是苏军西北方面军,由库兹涅佐夫上将任司令,辖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共44万人。苏军将第8、第11集团军部署在边境纵深地区(在一线边境地区部署很少兵力),而将第27集团军编成方面军预备队。战争开启后,由于苏军麻痹轻敌,结果被德军轻易突破防御。至6月22日黄昏,德军第4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已前出到杜比萨河一线。
  6月23日,库兹涅佐夫上将根据总军事委员会的第3号命令,决定以第8集团军的机械化第1军和第11集团军的机械化第3军向突入的德军第4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其他部队则配合其行动。在未经必要准备的情况下,两个机械化军未能在同一时间进入交战,各部队之间由于缺少通信器材无法组织协同。结果,反突击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苏军顽强抗击3昼夜后被迫退却。
  26日,德军利用苏军混乱,以特种部队“勃兰登堡”连假扮成受伤的苏军士兵(其装备的苏式武器、军装和钢盔均是从芬兰军队手中得到的),乘坐2辆缴获的苏联卡车,混入苏军撤退大军,准备夺占横跨西德维纳河(道加瓦河)上的两座桥梁。这两座桥战略价值重大,是考纳斯通往列宁格勒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必经之路。在西德维纳河以南3千米的瓦尔帕斯村,“勃兰登堡”连分兵两路向两座桥梁扑去。守桥的苏军士兵在桥下安有炸药,随时准备炸桥,并部署有装甲车守卫大桥。然而,当战斗打响时,苏军装甲车无法搞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始终没有开火射击。在混战中,德军工兵爬进公路桥内部,切断了炸桥的导火索。当战斗正酣之际,德军第56装甲军(军长为曼施坦因上将)第8装甲师第10装甲团赶来增援,一举从苏军手中夺占了两座完好的大桥。之后,德军依托桥头堡多次抗击苏军装甲兵、步兵和飞机实施的反攻,战斗异常激烈。苏军士兵用手榴弹攻击坦克,并试图突击到桥上,点燃导火索炸桥,但均被德军击退。德军轻而易举地夺得这两座桥梁令曼施坦因将军欣喜若狂,他立即指挥第56装甲军顺利渡过了西德维纳河这个天然障碍,并不顾苏军袭扰,马不停蹄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
  左翼第18集团军突破苏军边境防御后,势如破竹,目标直指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城。右翼的第16集团军开始发展比较顺利,当其先头在进至西德维纳河西岸时,却遭到苏军由大量坦克和步兵实施的反突击。德军士兵利用自制的炸药专炸苏军坦克的履带和炮塔,还利用88毫米口径高射炮对付坦克,一下子摧毁苏军180多辆坦克,苏军被迫撤退。德军乘胜追击,沿着宽大的正面向克鲁斯特皮尔斯进发。
  为恢复防御和制止德军向北和东北方向突进,苏军统帅部大本营于29日命令西北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一线组织防御,并将预备队和北方面军(原列宁格勒军区)调来的部队集中部署在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新勒热夫和波尔霍夫地域,在韦利卡亚河一线构建一条稳定的防线(德军称其为“斯大林防线”,它由防坦克壕和铁丝网及堑壕等野战工事组成,这些工事早在1941年以前就被构筑)。据此,苏军西北方面军命令第8、第1l集团军撤至西德维纳河右岸设防固守,并从方面军预备队第27集团军抽调空降兵第5军和机械化第21军前往陶格夫匹尔斯地域封闭突破口,对德军所占登陆场发起反突击。但是,苏军的仓促防御并不能阻挡德军前进的步伐。苏军第27集团军未能阻止德军的猛烈攻击,被迫放弃陶格夫匹尔斯,向韦利卡亚河方向撤退。德军装甲部队如决堤的洪流,从该缺口涌了进来。
  29日,芬兰对苏联正式宣战,芬兰军队乘势从列宁格勒西北面向卡累利阿半岛发起进攻,试图收复苏联在冬季战争中从其手中夺走的这块土地。与此同时,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东北方向进发,突入波罗的海地区,德军第18集团军兵临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城下。7月1日,德军开始进攻苏军第8集团军防守的里加城。当德军进攻的部队通过600米长的大桥发起进攻时,大桥便在一声巨响中被苏军炸毁。桥上的德军士兵有的被炸死,有的被强大的气流掀入河内,已经过河的小股德军不得不就地掘壕构筑一道环形防线,抗击苏军3个步兵师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德军伤亡惨重。当大量的德军通过舟艇强渡到西德维纳河对岸,并小心翼翼地突入里加城时,意外地发现苏军早已人去楼空,德军遂占领了这座空城。
  7月2日,德军突破了苏军沿韦利卡亚河构建的“斯大林防线”。此后,德军第4装甲集群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连下数城。6日,苏军从统帅部预备队调来的机械化第l军和2个步兵军尚未进入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筑垒地域,德军先遣部队就占领了奥斯特罗夫。9日,德军夺取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向列宁格勒的门户。苏军急忙从战略预备队又调来3个军组建成新的第11集团军(原11集团军转隶第27集团军),在普斯科夫接近地和新勒热夫西北地域与德军激战,掩护列宁格勒方向。
  苏军第27集团军从西德维纳河且战且退,在韦利卡亚河至伊德里察河一线才稳住阵脚。卢加河是列宁格勒南面的重要屏障,北方面军建立的卢加战役集群(6个步兵师、2个民兵师、2所列宁格勒军校、1个独立山地步兵旅)沿卢加河构筑防御阵地,以屏护列宁格勒远接近地。苏军第8集团军同方面军主力失去联系,向北且战且退,10日退至派尔努、塔尔土一线。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受到严重威胁,被迫撤离利耶帕亚、里加湾诸港口,驻防塔林。
  截至7月10日,苏军西北方面军亡73924人,伤13284人。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德军向前推进400~450千米,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担负主攻任务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北路第3装甲集群和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各配属1个步兵集团军)开始了强大钳形突击,准备在350千米外的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合拢,一举围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进攻。
  苏军西方面军由巴甫洛夫大将指挥,辖第3、第4、第10和第13集团军,共62.5万人。第3、第4和第10集团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及其以南地域第13集团军为预备队,部署在明斯克地域。
  6月22日晨,德军两个装甲集群顺利突破边境防线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向东推进。北路德军第3装甲集群从东普鲁士攻入立陶宛,渡过涅曼河,对苏军西方面军右翼第3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苏军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命令第10集 团军的机械化第6军、骑兵第6军和第3集团军的机械化第11军对德军北路装甲集群发起反突击。由于所调兵团分散各地,准备时间仓促,又缺乏必要的通信器材,未能达成协调一致的行动,结果被德军各个击破,苏军损失严重,被迫放弃格罗德诺,撤往新格鲁多克,造成苏军防线上出现一个大缺口。德军第3装甲集群乘势向纵深发展进攻。
  与此同时,南路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奇袭了波苏边界布格河上的一座桥梁。在德军没有进行炮火准备之前,第2装甲集群第24装甲军的先头工兵部队,在22日凌晨3时向布列斯特以南布格河上的一座桥梁发起突然攻击。4名苏联守军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缴了械,德军毫不费劲便夺得了这座完整的桥梁。随后,德军工兵拆除了安装在桥上的炸药。至上午9时,德国第4集团军的工兵又在布格河上建起了一座突击桥。布格河是德军装甲部队最大障碍,古德里安利用这两座桥,指挥装甲集群迅速渡过布格河。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从苏联边陲重镇布列斯特两翼一举突破苏军第4集团军的防御,锋芒直指斯卢茨克和明斯克。当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先头第7装甲师第25装甲团向涅曼河上游一座桥梁发起进攻时,第一次遭遇到1辆苏军T-34坦克的袭击。这辆经过伪装的坦克放过德军坦克纵队大队人马,对纵队尾部进行了袭击,转眼间就摧毁了德军几辆坦克。这等于引火烧身,约30辆德军坦克调头对其疯狂射击,但德军坦克的37毫米口径火炮始终奈何不了它,这辆坦克在德军坦克“众目睽睽”下,带着“遍体鳞伤”从容撤离。
  紧随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之后的第4集团军对布列斯特要塞发起了进攻,但遭到苏联守军的顽强抗击。3000多名苏联守军利用要塞内的堡垒、壁垒等工事,顽强抗击德军的轮番冲击。28日,德军在空军和重炮火力的支援下,基本上占领了该要塞,但少数苏军仍在地下堡垒和废墟中坚持战斗,直到7月23日,德军才完全攻占该要塞。苏军“要塞勇士”在弹尽粮绝、与外界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仍苦战近一个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有效托住了德军的后腿,让德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且勇士们“誓死守卫要塞”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苏军的斗志。
  23日,苏军第4集团军的机械化第14军依令对德军进行了仓促反击,未获成功,反被德军第2装甲集群分割为几部分,被迫向普里皮亚季河以北的平斯克和斯卢茨克方向撤退。至25日傍晚,德军南北两装甲集群已深入苏联领土达200千米,配置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的苏军西方面军主力有被合围的危险。此时正在西方面军司令部督战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敏锐地洞察到这一严重的局势,迅速向苏军统帅部作了报告,请求西方面军从该突出部撤向旧筑垒地域一线组织防御。等撤退命令一下达,西方面军便迅速组织撤退。但此时,其退却的道路却只有一条宽不到60千米的走廊,而走廊内只有为数极少的几条乡间土路。一时造成道路拥挤,场面混乱不堪。苏军还不得不在撤退中同两翼和追击的德军进行激战。德军如影随形,苏军无法摆脱德军的追击。至26日,德军第3和第2装甲集群进抵明斯克附近,并同苏军第13集团军展开激战。28日,德军两装甲集群攻占明斯克,两条铁臂终于合拢在一起。随后跟进的德军第4、第9集团军也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地域会合,完成了对苏军的双重合围。
  在随后几天中,德军2个装甲集群合编成第4装甲集团军,对被围的苏军进行分割围歼。被围苏军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围,有些部队冲出合围圈,有些部队转入游击战,但大部被歼。至7月9日,围歼战结束,苏军西方面军损失惨重,共损失328 898人,3332辆坦克和1809门火炮。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与方面军的另外几位将军一起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判处死刑。铁木辛哥随后出任西方面军司令员。
  唇亡齿寒。西方面军大部被歼,明斯克被占,斯摩棱斯克及莫斯科大有不保之虞。苏军统帅部急忙调预备队集团军群(第19、第20、第21、第22集团军)配属于西方面军,在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上游一线展开防御,又拟调西南方面军的第16集团军加强斯摩棱斯克地域的防御。9日黄昏,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从波洛茨克到日洛宾的正面上逼近了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地区,并攻占了维切布斯克,主力集中于莫吉廖夫和奥尔沙之间,准备强渡第聂伯河。至10日,苏军统帅部预备队各集团军虽已陆续投入交战,但未完全展开和建立稳固的防线,斯摩棱斯克面临被德军突入的危险。此后,苏军西方面军将面临一场更为严峻的战争考验。至此,德军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的全部领土,在西方向上推进了450~600千米。苏军西方面军亡341012人,伤76717人。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分左、右两路越过国界后向基辅方向发起了强大攻击,准备一举消灭第聂伯河以西加利西亚和西乌克兰的俄军,攻占基辅地域第聂伯河及其下游的渡口,以便在河对岸继续作战。
  由于苏联在这一地区的资源相当丰富(有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很可能是德军主攻方向,因此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下辖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及强大的预备队。在普里皮亚季沼泽地至苏联一罗马尼亚边界北缘一线组织防御。基尔波诺斯将4个集团军成“前两、后两”进行纵深梯次部署,同时配以精心伪装的掩体和炮兵阵地给予支援。在罗马尼亚当面是秋列涅夫大将指挥的南方面军,由第18、第9集团军编成,两个方面军共约86.5万人。
  23日清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突破苏军防线。德军左路以第l装甲集群为前锋,对苏军第5、第6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突击,一举打开了宽达50千米的缺口。紧接着,第l装甲集群向罗夫诺城方向发起了闪电进攻。为消灭突入之敌,基尔波诺斯上将决定集中6个机械化军和3个步兵军实施反突击。从6月23日至29日苏德两军在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地域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坦克遭遇战。双方1000多辆坦克短兵相接,杀得昏天暗地,持续了数天,场面极为混乱。德国空军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增援的苏军装甲部队前往交战区的途中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拦截。苏军机械化第19军所属各兵团将德军第11装甲师向西南方向击退25千米。苏军机械化第8军作战较为顺利,于6月26日击溃布罗德以北地域的敌军之后,向前推进10~20千米。27日,该军奉命向杜布诺方向实施突击,其所属各兵团在击溃德军第16装甲师后,向前推进30~35千米,冲进杜布诺并前出至敌摩托化第3军的后方。但至此他们的进攻能力已消耗殆尽。德 军统帅部又急忙调来7个师在罗夫诺方向上进入交战。由于苏军各机械化军通信联络不畅,协同失调,丢下几百辆坦克后退出战场。其中,苏军第22机械化军在战斗中就损失了100多辆坦克(其中58辆坦克完全是由于“趴窝”而被迫自行炸毁)。德军也有上百辆坦克被摧毁。此战,虽然苏军没能彻底扭转战局,但一举打乱了德军的进攻方寸,迫使其过早地动用了预备队,并粉碎了德军包围的企图。
  30日,德军新投入的精锐兵团,一举攻占了利沃夫和罗夫诺,并开始向日托米尔方向实施强大突击。苏军统帅部考虑到形势的严重性,于该日发布命令,要求第6、第26、第12集团军于7月9日前撤至科罗斯坚、舍佩托夫卡和普罗斯库罗夫旧边界筑垒地域一线组织坚固防御。苏军有组织地向东退却,而且经常对急进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迎头痛击。4日,德军第1装甲集群前锋进抵斯卢奇河以西地域,并占领奥斯特罗格,逼近苏军旧边界筑垒地域防线。其两侧的2个集团军也对退却的苏军步步紧逼过来。
  7月1日。右路德军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部队开始强渡普鲁特河,向德涅斯特河推进,以阻止当面苏军有组织的退却。德军虽遭到苏军预有准备的抵抗,仍于3日突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一线。
  德军南集团军群的进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避开了德军的预定包围,而将兵力有组织地撤过了斯卢奇河、西布格河上游和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及其以南的德涅斯特河。至此,德军在该方向推进了300~350千米。作战中苏军共亡172323人,伤69271人。
  
  品评战争
    此次作战,是希特勒将战火燃向东方的第一战,战争规模之大、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战之激烈、作战结果令人之震撼都是空前的。德军又一次成功地利用“闪击战”取得了巨大的战绩: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向苏联境内推进300~600千米,占领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大部、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的部分领土,并进入苏联西部,进抵列宁格勒远接近地,威胁到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德军以损失约15万人,950多架飞机,几百辆坦克的代价,使苏军损失惨重:60多万人伤亡或被俘,约近30个师不复存在,约70个师的人员、装备损失50%以上,3500架飞机,数千辆坦克,一半以上的燃料、弹药仓库被毁。
  苏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错误地判断了德军进攻发起时间。斯大林认为德国对苏联的战争应该在1942年的春夏季节。因此,苏联及苏军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围绕这一后推的时间展开的。由于国民经济没有及时转入战时轨道,国防工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战争爆发时,好多部队武器装备“缺斤少两”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苏军大规模改编改组计划落空。战争爆发时,许多部队尚处在旷日持久的改编阶段,战斗力下降,军队没有做好防突袭的准备。军队的通信手段落后,指挥混乱,集中与展开过迟。二是错误地判断了德军主突方向。斯大林认为,德军未来的主突方向将在西南,因为那里有希特勒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因此,苏军在这一方向部署了90个师864600人,占西部边境各军区总兵力的47%。当发现德军的主攻方向是西部时,又急忙将西南军区的一部兵力调往西部军区,亡羊补牢,白白地丧失了歼敌的良机。三是对德军作战特点缺乏认识。苏军从德军进攻法国战役中片面地汲取了经验教训,认为依靠坚固绵亘的防线是阻止不了德军装甲集群的快速进攻的(殊不知德军装甲集团实际上没有正面进攻马其诺防线,而是绕过了该防线),因此苏军在边境地区根本没有构建坚固的防线,更不用说构建大纵深防御体系了,其结果造成步兵没有阵地可守的悲哀局面。担任掩护的第一梯队只有少数部队配置在国境线上,大部分军队驻扎在离边境8~20千米或更远的营房里。能对付对方装甲集群突击的机械化军还在组建中,坦克一半还没到位,难以与德军装甲集群相抗衡。
  德军获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事实力雄厚。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就走上了一条扩军备战之路,使国家组织和生产体制逐步纳入了战争轨道。通过对波兰、对西欧四国的战争,使其军事工业和军事实力陡然大增。德国不但获得了被占领国的大量资源,而且利用它们的设备生产各种武器和军需品。德军历经战火洗礼,其实力不仅未受多大影响,相反,由于连战连胜,部队士气旺盛,而且战斗经验日益丰富,战斗力增强。二是战略态势有利。法国败降后,德国加强与意大利、日本的勾结,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并诱逼与苏联邻近的国家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参加反苏战争。德军通过封锁与轰炸迫使英国退守英伦三岛,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1941年占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的包围,这在战略态势上对德国极为有利。三是战法得当。战争开始前,德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政治欺骗和战略伪装,秘密地完成了集结,达成了突然性,首先使用强大的空军进行大规模突袭,一举夺取了制空权,在空军的掩护下,密集使用装甲集群,利用其强大的快速突击力,先对苏军防御实施突破,尔后实施大纵深分割、合围,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